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
(修订版)
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 推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化,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学术交流,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法规文件,并结合学报编排的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1 内容与适应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学报的基本项目、 结构和编排格式, 适用于高等学校人
文社会科学学报和高等学校
主办的专业性社会科学期刊,也可供其他社会科学期刊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及参考规范文件
GB/T1.1-93 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GB 788-87 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GB/T3179-92 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GB 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排格式
GB 9999-88 中国标准刊号
GB 3259-92 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 11668-89 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GB 6447-86 文摘编写规则
GB/T3860-1995 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GB/T7408-94 数据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
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B 3100~3102-93 量和单位
GB/T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
GB 7714-87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 3469-83 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新闻出版署 .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
1992-07-07
新闻出版署 . 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 1995-06-13 新闻出版署 . 期刊管理暂行规定, 1998-11-24
CAJ-CDB/T1-1998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1999-01-12
3 基本版式
3.1 每种学报的版式应力求统一和稳定。
3.2 采用 16 开本,幅面尺寸为 188mmX260mm或 210mmX297mm。也
可采用其他开本。所有开本尺寸的误差均为± 1mm。
3.3 正文一般采用通栏或双栏横排,也可采用其他版式。
3.4 定期出版, 周期一般不长于一季度 ; 一年之内每期页码应固定。
4 封面
4.1 封面设计应庄重大方,体现刊物特点,并保持相对稳定。
4.2 封面上应标示中文刊名 (包括刊名汉语拼音或自治民族文字刊
名)、英文刊名、出版年份、卷次、期次。刊名应置于显要 位置,并采用规范汉字。 主办学校全称如未能在刊名中出现, 应在封面予以标注。 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国际标准刊号 (ISSN)应使用不小于新 5 号字印在封面右上角。条码应按规定印在封面左下角或封底右下角。
4.3 封底一般为版权页。 应在固定位置标注中文刊名全称, 创刊年,
刊期,出版年份、卷次、期次,主办单位,主编姓名, 编辑者、出版者及其地址、邮政编码,印刷单位,发行单位,中国标准刊号(含国际标准刊号、国内统一刊
号),国内代号,国外代号,广告经营许可证号,定价以及出版日期;公开发行的学报,应用英文著录刊名全称及主要的版权事项。
4.4 厚度超过 5mm的学报,应在书脊上排印书脊名称,包括中文刊
名全称、出版年份、卷次、期次;一般纵排,数字用汉字表示。无法排印书脊名
称的学报,可在封四紧挨书脊边缘不太于
15mm处印刷边缘名称,其内容同书脊
名称。
5 目次页
5.1 目次页版头应标注刊名全称、出版年月、卷次、期次或同时标
明总期次。
5.2 中文目次表应列出本期全部文章的篇名、作者姓名和起始页
码。英文目次表可选择列出重要文章的篇名、 作者姓名和起始页码, 排于中文目次表之后。作者超过 3 人时也可仅列前 3 人,后面加“等”字。
5.3 目次表可按学报内文章的顺序排列,也可分专栏排列。各种补
白短文的篇名用较小字号集中排列于主要文章之后。
5.4 目次页所在位置各期应相同, 如有必要变更,应从新一卷(年)
的第 1 期开始。
6 页码与刊眉
6.1 页码是学报每期正文(含扉页、目次页)的连续编码,用阿拉
伯数字表示。
6.2 刊眉应标注中英文刊名全称,卷次、期次、出版年月,一般排
在正文篇名页;
7 篇名
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 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 20 个字。必要时可加副篇名,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箱名应尽虽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
8 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
8.1 文章均应有作者暑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
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
用方括号标明国籍。各种补白短文,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8.2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 中间为空格, 姓氏的
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
均不缩写。
示例:
ZHANG Ying(张颖), WANG Xi-lian (王锡联) ,ZHUGE Hua(诸
葛华)
8.3 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8.4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
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
示例:
熊易群 1,贾改莲 2,钟小锋 1,刘建君
1
(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陕西西安
710062; 2. 陕西省教育学院教育
系,陕西西安 710061)
9 摘要
公开发行的学报, 其论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 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
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过
200 字, 以与正文不同
的字体字号排在作者署名与关键词之间。 英文摘要的内容一般应与中文摘要相对 应。中文摘要前以 “摘要 : ”或“ [ 摘要 ] ”作为标识; 英文摘要前以 “Abstract: ”
作为标识。
10 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可选
3~8 个,
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 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
前以“关键词 : ”或“ [ 关键词 ] ”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 Key words: ” 作为标识。
示例:
关键词:《左传》;语言艺术;修辞;交际语言
11 分类号
应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 4 版)对每篇论文标引分类号。
涉及多主题的论文, 一篇可给出几个分类号, 主分类号排在第 1 位,多个分类号之间以分号分隔。分类号排在关键词之后,其前以“中图分类号: ”或“[ 中图分类号 ] ”作为标识。
示例:
中图分类号: A81;D05
12 文献标识码
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每篇
文章均应标识相应的文献标识码: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
B—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D—动态性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