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2:14: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3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与德育: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领略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辉煌。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一)指导朗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字词归纳: 1.重点词:

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启窗:打开 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类似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 为人五:刻成 曾:尚,还 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2.通假字:

①长约八分有奇: 通 释义: ②诎右臂船: 通 释义: ③右手倚一衡木: 通 释义: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通 释义: 3.一词多义:

为宫室( ) 佛印绝类弥勒( ) 为 中轩敞者为舱( ) 绝 来此绝境(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群响毕绝( ) 明有奇巧人( ) 高可二黍许( ) 奇 可

长约八分有奇( ) 珠可历历数也( ) 其人视端容寂( ) 祌情与苏、黄不属( ) 其 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有良田美池之属( )

(三)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要求: 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 2.分小组翻译

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 4.教师重点讲解 (四)再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四、阅读课文,课堂小结

学生齐读课文,布置下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分析课文; 2.讨论课文思想。 教学步骤:

一、齐读,解题导入:

1.齐读课文;

2.题目“核舟”是什么意思呢?一枚桃核上能刻些什么东西呢?这节课来我们具体探究一下。

二、整体感知、图解课文: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图解课文。

一、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

船舱----船舱的结构形态

船头----三个人物的姿态、神情

二、具体介绍核舟 船尾-----舟子二人的形象 奇巧

船背----题刻及颜色

三、对“核舟”总结、评价 三、研读段落、亮点分析:

(一)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3)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

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5)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二)分析讨论第三、四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2)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3)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

臂挂念珠倚之。

小结: 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让学生上台模仿他们的形态。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三)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四)分析讨论第六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很多启示。 五、布置作业:

1.本文的字词归纳。 2.背诵全文。 3.同步练习。 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教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2dsj6jpfd1xu1x81dzc4m0xd0pwbf00nj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