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笔记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9 22:26: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例6:已知西5区为6时,求20°E的地方时?

(a) 求已知时区的中央经线:中央经线=5×15°=75°W (b)20°E的地方时=6时+(75°+20°)×4分钟=12时20分

3.区时的计算

方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当所求区时的时区在已知区时的时区往东边走的位置时用“+”,反之用“-”。

注:求两地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大减小;一东一西,两者相加。

西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零时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东12

向东数,每过一个时区增加1小时 向西数,每过一个时区减少1小时

4.国家时间:北京时间与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东8区区时=东8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所在经线116°E的地方时

例7:已知北京时间是今天的9点,求伦敦时间、纽约(西五区)时间。 中时区 西5区 东8区

? ? 9时

伦敦(中时区)时间=9时-(8-0)=1时 纽约(西五区)时间=9时-(8+5)=20时

例8:当北京时间是5月2日10时,求东12区时间?西12区时间?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零时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东12 西 ? 10时 ?

东12区区时=5月2日10时+(12-8)小时=5月2日14时 5月2日 西12区区时=5月2日10时-(8+12)小时=5月1日14时 5.日界线:

人文日界线:与180°经线基本吻合,但有弯曲。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

180° 人文日界线:

线

180°

注意:新一天的范围是0时所在经线以东,180°经线以西的部分,剩余部分是旧的一天。 例9:已知北京时间是5与2日10时,求新一天的经度范围?

120°E 180° ? 0° 180°

5月2日0时 5月2日10时

新一天的范围

第 5 页 共 9 页

三、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教材图1-3-9) 北右南左赤道无 偏转规律:顺着物体初始运动的方向看过去 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 应用:北半球的河流冲刷右岸(岸陡),而左岸泥沙淤积;

南半球的河流冲刷左岸,而右岸泥沙淤积(右岸缓)。

因而,北半球的河流右岸适合建港,南半球的河流左岸适合建港。

1.3.3 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基本概念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

正午太阳高度角(H):太阳高度角在正午时达到1天中最大值。

计算公式:H=90-纬距(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如果所求点和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数值大的减去数值小的;如果不在同一半球,二者数值相加。)

例题1:我国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 A.23°26′N B.21°34′N C.25°26′N D.68°26′S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图1-3-6或上图理解)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 。 节气 春分日 夏至日 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H)的纬度分布 赤道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由 向南北递减; 及南半球H达到一年中最 值。 秋分日 冬至日

第 6 页 共 9 页

由 向两极递减。 由 向南北递减; 及昼夜长短情况 全球昼夜 .晨线 时;昏线 时 北半球:昼 夜,昼最 ,夜最 ,北极圈以内出现 。 南半球:昼 夜,昼最 ,夜最 ,南极圈以内出现 。 全球昼夜 .晨线 时;昏线 时 北半球:昼 夜,昼最 ,夜 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北半球H达到一年中最 值。 最 ,北极圈以内出现 。 南半球:昼 夜,昼最 ,夜最 ,南极圈以内出现 。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昼越 。 小结:

1.北半球夏半年(春分3.21-秋分9.23):A.太阳直射 半球;

B.北半球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 C.南半球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 2.北半球冬半年(秋分9.23-次年春分): A.太阳直射 半球;

B.北半球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 C.南半球昼 夜,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 3.夏至日→冬至日:A.北半球昼渐 ,夜渐 ;

B.南半球昼渐 ,夜渐 。

4.冬至日→夏至日:A.北半球昼渐 ,夜渐 ;

B.南半球昼渐 ,夜渐 。

5.极昼极夜范围的扩缩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 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极夜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夏至日→秋分日 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极夜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秋分日→冬至日 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极昼范围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冬至日→次年春分日 极夜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极昼范围由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例题2:五一劳动节这一天,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

A.海口 B.广州 C.北京 D.哈尔滨 二、四季更替

1.天文四季(1)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中纬度四季更替最明显,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全年皆夏,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全年皆冬。 (3)我国传统四季(24节气) 2.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

夏季:12、1、2月

北半球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 。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见右图) 2.五带自北向南依次是: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温带与热带的界线:南北纬23°26′;温带与寒带的界线:南北纬66°34′。 例题2: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 (1)这一天的日期是 左右, 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 (2)图中AC线是 线(晨或昏线)。

第 7 页 共 9 页

(3)此刻A点的地方时为 点,C点的 夜长是 。

(4)这一天,东莞正午人影朝向 方。

(5)A、B、C三地中日出最早的是 ,昼最长的是 。

(6)此日,上述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内部圈层

1.地震波 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

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不连续面:教材图1-4-1

界面 莫霍面 深度(千米) 17(35或7) 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P波和S波的波速突然增加 分界意义 地壳与地幔 古登堡面 2900 P波波速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地幔与地核 深度(千米) 17(地35海7) 2900 组成物质 特征 岩石 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顶部:岩石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熔融态, 固态 3.三个圈层:教材图1-4-1 圈层名称 地壳 地上地幔 幔 地核 下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不连续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注: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二、外部圈层

1.大气圈:地球的海陆表面-高空2000~3000千米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干氧 维持生命活动 (2)大气垂直分层(见右上图)

洁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2.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空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吸收红外线) (1)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气 臭氧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冰川水、浅层地下水等)、大气水。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保温效应 (2)按水质可分为淡水和咸水:地球上固体杂质 降水中的凝结核;削弱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质量 的水

范围 直接热源 温度随高度的大气的运与人类的关系 97%

变化 动形式 对17~18KM(低纬度) 地面 随高度增加而对流(容与人类生活最密切,以上流10~12KM(中纬度) 降低(0.6℃易成云致集中了几乎全部的的是层 8~9KM(高纬度) /100m) 雨) 水汽和杂质,天气现海洋

象复杂多变 里的平对流层顶到50~55KM臭氧层吸收随高度增加而平流(不天气晴朗,大气稳定咸流高空 紫外线 升高 容易成云(气流平稳),有利层 致雨) 于高空飞行 水, 高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注:高层大气由下往上分为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只有

层a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短波 3%的大b热层:高度↑气温↑(氧原子吸收 气 紫外线而增温) c外层 水是淡水。在这3%中,约有2/3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巨大冰川中。 3.生物圈 (1)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第 8 页 共 9 页

(2)生物圈渗透于水圈全部、大气圈下层、地壳表面(岩石圈上层)。

◆对流层(近地面)大气的逆温现象:对流层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影响:不利于近地面污染物扩散,加剧大气污染。等等。

第 9 页 共 9 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笔记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2fza5ge6q20sz53254v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