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7~29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所求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依据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策略价值,增强策略意识,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要求:请你选择两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小结:这么多同学想说,说明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能提出很多问题。 出示教材中的问题:这天,小明和爸爸也来到了这家商店?? 二、教学例1,体验策略 1.首次体验 (1)理解问题
提出要求:小声把问题再读一读,你有不懂的地方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
小结:交流真是个好办法。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1
(2)分析数量关系
启发:那么,怎样求剩下的钱?根据你的经验,要求剩下的钱,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提出要求:你能把上面的想法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完成填空)
剩下的钱=( )的钱-( )的钱
进一步启发:根据数量关系,再对照题目条件想一想,要求“剩下的钱”,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知道了“带来的钱”,不知道“一共用去的钱”)所以,要先算什么?(先算“一共用去的钱”)
让学生互相说说解题思路。 (3)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时,为什么选择“130元”和“85元”这两个条件?(突出:要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用去的钱最少,才能使剩下的钱最多。)
(4)简要回顾 2.再次体验
出示例题中的“想一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出:要使找回的钱最少,就要买价格最贵的帽子。
启发:根据你的经验,要求找回的钱,知道哪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进一步启发: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吗?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要求学生各自列式解答 3.回顾反思
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连续解决了“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现在回顾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是怎样去想的?
点拨:抓住什么想?怎样去想?这样想有什么好处?
突出:抓住问题去想,根据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式,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揭题。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