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地震勘探采集常用计算公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5 7:07: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 波速

?=?f=

? T?-波速,m/s; ?-波长,m;

f-频率,Hz; T-周期,s。

2 视速度与真速度的关系

Va?Vsin?

Va-视速度,m/s;

V-真速度,m/s;

?—入射角(射线与界面法线的夹角)

3 波阻抗 Z=?V

Z-波阻抗,g/s.cm2×104; ?-密度,g/cm2; V-波速,m/s。

4 反射系数(垂直入射时)

R??2v2??1v1

?2v2??1v1R-反射系数,(无因次量);

?1v1-介质1的波阻抗,g/s.cm2?104; ?2v2-介质2的波阻抗,g/s.cm2?104。

5 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t?12x?4h2?4xhsin? v0

?-界面倾角,();

h-界面的法线深度,m; v-波速,m/s; x-炮检距,m; t-传播时间,s。

注:界面的上倾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一致时公式中的?用“+”号,界面 的上倾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相反时公式中的?用“-”号。 6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正常时差(计算动校正量的精确公式)

x2?t?t?2?t0

v20x2近似公式:?t? 22vt0?t-时差,s;

t0-炮检距为x的垂直反射时间,s;

x-共反射点迭加道的炮检距,m;

v-对应t0的地震速度或者动校正速度,m/s。 7 组合井距经验公式

d=2r=3q

d-组合井距,m;

r-起爆时形成的塑性带半径,m; q-药量(单井),kg。

注:该公式只适用于所有组合井的药量相等的情况下。当各井药量不同时,要分别计算出塑性带半径r后再计算组合井距d。 8 低速带测定公式

13h0?v0t121?(v02)v1

h1?v1t221?(v12)v2?v1t0?v01?(1?(v02)v1v12)v2

v0-直达波时距曲线算出的低速带波速,m/s; v1-折射波Ⅰ的时距曲线算出的低降速带波速,m/s;

v2-折射波Ⅱ的时距曲线算出的基岩波速,m/s; t1-折射波Ⅰ的交叉时,s; t2-折射波Ⅱ的交叉时,s;

h0-低速带厚度,m; h1-降速带厚度,m。

9 由迭加速度求均方根速度

vR?vacos?

vR-均方根速度,m/s;

va-迭加速度,m/s;

o

?-界面倾角,()。

10 垂向分辨能力计算公式

B??4?VTmV(无相干干扰时) ?44fmVTmV(有相干干扰时) ?22fmB??2?B-地层厚度,m;

?-反射波波长,m;

V-地层波速,m/s; Tm-反射波周期,s; fm-反射波主频,Hz。

搜索更多关于: 地震勘探采集常用计算公式 的文档
地震勘探采集常用计算公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2spe0opb26j6mw9sjhs44p5c1cp9m00dx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