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较强的理论探索和创新意义。
2.现实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关系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关系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历史意义重大。就本论文而言,以江苏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其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对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进行先行研究,其经验教训对正处于社会经济重要转型期的我国其他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改革,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2.通过本研究,可以提出一些有利于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较好地解决农民培训中的新问题?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视角,应建构怎样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育培训体系?等等,都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亟待解答的实践问题。研究既能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也能为地方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政策提供相应的研究依据和参考。
二、核心概念及范围界定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城市以外的县、乡地域内进行的,以农村社区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以促进农村人口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为宗旨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基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视角,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化民”为首;提升内涵,注重质量;“四化同步”,着力农业;统筹规划,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群集发展。
3.农民:在本论文中是指在农村地域内以从事第一产业类生产经营与管理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它包括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经营以及农村管理的各类人员,这其中,既包括留守在农村的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又包括返乡务农的转移劳动者,以及从城市逆流到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类经营的劳动者,不包括户籍在农村但并长期在城市务工的转移农民工。
4.职业农民:指在农业领域中,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专业农业生产
技能、具备现代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从事一定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或服务工作且能够承担风险的专业人员。
(二)研究范围界定
在本论文研究中,主要以江苏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为研究对象,以苏南、苏中、苏北作为区域聚类分析的典型样本。职业农民的职业培训包括职业学校、成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等实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机构进行的职业教育培训不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研究起步较早,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英、法、德等,自18世纪便开始关注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目前,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普遍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国外关于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农民培育的立法研究
国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重视通过立法来推动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如美国政府于1862年制定并通过《莫雷尔法案》,规定成立56个州立农学院。以1914年的《史密斯—利费农业推广法》、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1962年的《人力开发和培训法》和1964年的《经济机会法》为依据,美国建立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庞大的农民教育体系。通过实行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培养职业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2;英国政府在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法》,1987年又对该法进行修改和补充,较早地以立法的形式重视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农业培训法》中提出政府设立就业部的培训局专门负责宏观管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制定农业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及成人就业、青年培训计划等。与此同时设立“国家培训奖”,用于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激发培训机构和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韩国颁布法律《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规定对农渔民后继者提供援助资金,提供精神教育和技术教育,该法案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3。
此外,还有德国的《职业教育法》(1969年)和《培训条件总纲》(1969年)、韩国的《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1990年)等,通过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的立法研究,推动了这些国家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的法制化、制度化发展。
2.关于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运用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模式变革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的概念
23
朱康,张军.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启迪[J].北京农业,2011(1):43-44.
李红.日本农民职业化教育对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8(2):15.
源于经济学的概念,最早的人力资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著名《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值。1776年,第一个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国富论》中,初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一书中提出人的能力提升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和实践的结果4。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阐明了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提出了“精神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精神资本对于个人生活、团体和组织绩效、国家的发展有最极大的影响5。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1842-1924)指出:“在各种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6
196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 W. Schultz,1964) 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并且认为国民的素质或称为人口质量以及对国民教育和培训的投资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此外,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也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农民素质对于传统农业改造具有重要价值,农业国家应当增加对农业中人力资本的投资,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7。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学者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加模式也进行了研究,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M.Romer,1986)的《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和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1988)的《论经济发展的机制》。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经济学家范克劳德尔(Van Crowder,1998)认为,国家重视农业教育对消除贫困的关键作用,同时国家在设置农业课程时应把握市场需求、国家粮食现状以及国家贫困问题。詹姆斯·海克曼(James J. Heckman,2000)在《被中国忽视的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中国各级政府现在大约把国民生产总值的2.5%用于教有投资,30%用于物质投资,这两项投资在美国分别是5.4%和17%,在韩国分别是3.7%和30%8。这些西方研究者们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3.关于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现状和发展措施的研究
国外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根据本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和国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具有国别特点,反映的是某一国家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各方面情况和问题,强调的是对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美国学者 AC.True 对美国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
4567
8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版,1972:257-258. 曾福生,罗光强.西方经济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2-143.
孙敬水,董亚娟.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农村的Pancldate模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12-16.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3.
赵红邦,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0-11.
系的研究、韩国学者对“新农村运动”中韩国职业农民培养培训问题的研究、日本农民研修所对本国农民教育问题的研究等。总之,国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重视对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研究,注重从多学科视角分析职业农民教育的各方面问题,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有针对本国国情、关注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质量的实践研究。
从国外农民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向规范化、法制化推进。美国的农业教育历史悠久,目前已经形成了农业职业教育、研究与推广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日本的农民培育立足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且随着现代化经济发展,不断改革农民培育方式、办学模式,坚持农民培育原则,如理论实践相结合、坚持学历教育与开放式终身教育相结合等,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农民职业化教育体系;韩国的农民教育培训最著名的是韩国政府发起的“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历时长,全民参与,同时韩国制定了农民参与培训的多项优惠政策。此外,澳人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都已成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已达11年,发达国家中的美、法、德、英、日分别达到18.04年、15.96年、12.17年、14.09年和11.87年9。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由于国情基础和资源禀赋不同,选择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都把教育培训作为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普遍的做法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农业后继有人,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准入,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重视持证农民权益的保护,同时给予持证农民政策优惠,以保证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资金方面则是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渠道,保证满足农民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等。这些普遍的做法和措施都对当前我国培养职业农民,走现代化、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农民培养”的研究
关于“农民培养”的问题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在商朝,就提出“念终始典于学”,意思是指在执掌国政时也不忘办学之事。这可能是我国教育史最早的记载。五四运动后,一些爱国教育家和教育团体开始在中国进行农村教育改良实验,涌现了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著名的乡村教育家。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陶行知、晏阳初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均致力于乡村教育。陶行知提倡教育与农业携手,认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便失去了促进的媒介。倘若好的农村学校,深知选种调肥,预防虫害之种种科学农业,做个
9
曲文波,栾兆乾,刘涛.国外农民教育与培训经验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6(17):198-19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