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海 交 通 大 学 试 卷( B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 2008 至 2009 学年 第 一学期 )
班级号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姓名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___ 成绩
一 、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的选择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16分)
1.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
[1]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形而上学观点
[3]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4]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 )。
[1]辩证法观点 [2]唯物论观点 [3]唯理论观点 [4]经验论观点 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1]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4]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
[1]联系的观点 [2]发展的观点 [3]矛盾的观点 [4]实践的观点 5.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是( )。
[1]阶级斗争 [2]生产方式 [3]劳动实践 [4]生产工具 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3]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
[1]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2]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3]劳动力成为商品 [4]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大量货币 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内容是( )
[1]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2]资本积累的实质问题 [3]资本运动的形式问题 [4]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金融资本是( )
[1]各个银行资本溶合成长的资本 [2]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成长的资本 [3]私人垄断资本 [4]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溶和成长的资本 1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在( ) [1]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2]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 [3]价值转移中的不同方式 [4]价值周转中的不同方式 11.在多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矛盾是( )。 [1]特殊矛盾 [2]主要矛盾
[3]内部矛盾 [4]外部矛盾 1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1]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 [2]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
13.社会形态更替的主要原因应当从( )
[1]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2]意识形态中去寻找 [3]上层建筑中去寻找 [4]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1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
[1]对立统一规律 [2]否定之否定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 [4]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15.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1]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2]自然规律是自发起作用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3]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则是不可捉摸的 [4]自然规律没有政治倾向,社会规律有政治倾向 16.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1]真理可以脱离人类而存在 [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3]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4]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二、多项选择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4分)
1.下列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1]社会存在状况决定社会意识状况 [2]不同时代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思想观念 [3]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4]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5]任何时代的文化都要继承前人积累的思想成果
2.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表现在( )。
[1]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他们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3]他们是物质生产的主体 [4]他们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5]他们可以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揭示了( )。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2]上层建筑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 [4]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5]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
[1]是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 [2]是指C:V中C的比重增大 [3]是指C:V中V的比重增大 [4]意味着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5]意味着会大量吸收劳动力,减少失业人口 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1]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2]掩盖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3]使剩余价值被单纯视为成本价格的超过额 [4]使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5]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正真来源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1]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4]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5]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 7.辩证的否定是( )。 [1]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事物发展的环节
[3]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5]扬弃
2
三 、 辨析题(辨别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辨别1分,解释3分] 1.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错误。
[1]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如语言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等都没有阶级性。
[3]此命题混淆了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
2.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正确。
[1]理是正确的认识,谬误是错误的认识,二者在确定的范围里有明确的界限。(2分) [2]真理和谬误一旦超越其适用范围,就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反映论。 正确。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从而坚持了反映论的基本原则。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点在于它的直观性:把认识看作对客观事物消极被动的反映,否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认为认识过程寓于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之中。
4.社会主义的全部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
错误。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使命。
[2]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5.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正确。
[1]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 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受到工人阶级的反抗。
[2]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 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必须调整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增加剩余价值的剥削,这种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剩余价值的 生产方法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的是相对剩余价值。 [3]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
3
四 、 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美国次级房贷造成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国际性的金融灾难,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危机目前尚在蔓延的过程之中。(3分) [2]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分) [3]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3分)
第一,市场机制的缺陷决定了国家调控的重要性
第二,政府调控不力是引发资本主义国家当前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反证)
第三,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干预措施对危机破坏力的弱化表明了国家调控的重要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1分)
2、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论述在我国坚持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性 [1] 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4分)
第一,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它主张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
素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2分) 第二,联系的观点在本质上就是整体的观点或系统的观点,它把事物视为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系统,其整体功能只能在这些要素的相互联系中得以实现。(1分)
第三,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把事物放在一定的联系之中 来认识,避免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1分)
[2] 当代中国坚持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性(6分)
第一,当代中国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就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也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2分)
第二,当代中国之所以必须坚持社会全面进步,是因为社会发展所涉及的经济、政治、
文化和生态诸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经济发展为政治和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发展为经济和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文化发展为经济和政治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生态文明则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2分)
第三,只有坚持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1分)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证明:惟有坚持社会的全面进 步,才能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任何割裂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之间有机联系的观点和做
法都是错误的和极其有害的。(1分)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