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1. 计算机的硬件构成 2.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3.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设计思想和特征
第二章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1. 数制之间的转换
2. 浮点数格式(IEEE754等)及规格化(尾数为原码和补码表示) 3. 浮点数和十进制数转换 4. 浮点数加减法 第三章 内部存储器
1. 存储器分级 2. 主存储器技术指标 3. 存储器容量扩充 4. cache功能和基本原理 5. cache命中率
6. 主存与cache的地址映射方式(主存和cache地址格式、特点、适用情况) 7. cache替换策略、写回策略。
第四章 指令系统
1. 指令构成 2. 指令格式
4. 基本寻址方式(理解概念) 指令系统包含四类指令 5. 典型指令及操作数
第五章 中央处理器
1. CPU的基本功能
2. 控制器功能、运算器功能 3. CPU中的主要寄存器(理解含义) 4. 使用方框图描述常用指令指令周期 5. 双总线结构机器的指令周期流程图 6. 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
7. 流水CPU时空图、结合运算器流水线计算加速比 8. 流水线的相关冲突
第六章总线系统
1. 总线分类(按功能、按位置) 2 总线带宽(单位、周期)
3. 总线仲裁方式、集中式总裁方式分类
第七章 外围设备
1. 外围设备分类
2. 磁盘上的信息分布(记录面、磁道、扇区) 3. 磁盘存储器的技术指标
4. 磁盘存储容量、传输率、记录格式
5. 显存及带宽
第八章 输入输出系统
1. 输入输出系统信息交换方式 2. I/O设备编址方式 3. 中断处理过程及优先级
4. DMA控制器与CPU分时使用内存方式
一.设CPU共有16根地址线,8根数据线,并用 MREQ 作访存控制信号(低电平有效),用WE作读写控制信号(高电平为读,低电平为写)。现有若干2K * 8位的ROM、4K * 4位的RAM、8K * 8位的RAM、38译码器和各种门电路。 (1)存储芯片地址空间分配为:最小16K地址空间为用户程序区(地址空间从0000H起始),从E000H地址开始的4K地址空间为系统程序工作区,相邻的最大4K地址空间为系统程序区:指出选用的存储芯片类型及数量。
(2)给出各存储芯片的地址空间分配情况。 (3)画出存储器结构及与CPU的连接图。
答:
(1) 最小16K地址空间为用户程序区,选用2片8K*8位RAM芯片,分别称为RAM1和RAM2;
中间4K地址空间为系统程序工作区,选用2片4K*4位RAM芯片,分别称为RAM3和RAM4;
接着4K地址空间为系统程序区,选用2片2K*8位ROM芯片,分别称为ROM1和ROM2;
(2) 主存地址空间分别如下: 选用芯片 RAM1 RAM2 RAM3 RAM4 ROM1 ROM2 地址 0000H 1FFFH 2000H 3FFFH E000H EFFFH F000H F7FFH F800H FFFFH A15 A14 A13 A12 A11 A10 A9 A8 A7 A6 A5 A4 A3 A2 A1 A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
(3)根据主存地址空间分配表,A15 A14 A13=000时片选RAM1,A15 A14 A13=001时片选RAM2,A15 A14 A13=111时片选其他芯片,
当A15 A14 A13=111时,若A12=0则片选RAM3和RAM4;
若A11=0且A12=1则片选ROM1,若A11=1且A12=1则片选ROM2。
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图如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