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 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4.对单亲子女确立适度的期望值
许多单亲家长,把其子女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些“懂事”的子女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只是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子女则可能产生柢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应确立起对子女适度的期望值,应把生活的支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样才不会对子女有不切实际的希望,才不会让子女感到过大的压力,才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8]
(二)学校协助家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应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及家长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单亲教育上所存在的某种程度的随意性、封闭性和唯一性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因此学校教育所具有的许多方面优势是家教不可比拟的。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两股力量可分可合,彼此不可替代,我们必须使这两股力量形成合力,使之达到理想的配合状态。要达到这一结果,学校应设立一系列帮助单亲家庭提高教育方式科学性的机构与组织,采取多种方式与手段给予单亲家长以实质性的帮助。比如可以釆取设立家长联合会的方式,主动联合家长,给予单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指导性建议;可以举办专家讲座或请成功的单亲家长现身 说法;可以组织学校家长联合会中的家长共同来关心、帮助单亲子女,为单亲家长出谋划策;也可通过举办其他一些活动来进行。同时单亲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成为单亲子女在性别角色学习中的直接模仿榜样。班主任应给予单亲子女应有的关照。班主任不仅是单亲孩子的教师,还是其缺
少的父亲或母亲。
(三)社会应建立指导单亲子女教育的专门组织机构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亚的人都来关心、探讨和研究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社会应釆取的相应措施
(1)全社会都要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给予单亲子女以关怀、同情、帮助,不要歧视、冷落他们。注意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学校要加强个别教育和心理咨询,给这些孩子格外的关注和教育。舆论宣传部门聘请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专家、学者,编写单亲家庭教育子女的书籍、文章,从理论上探讨单亲家庭教育 子女的方式方法。
(2)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目的是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离异后的父母抚养孩子的要经过获得教育能源上的补充,通过参加家长学校等培训,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3)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
2、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特殊家庭学生品行的不良还有一定的社会因素。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儿童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即周围的环境。[9]除了父母亲朋的影响之外,所接触的人,所受的教育,所读的书等社会生活条件都是造成人的性格、道德和观念差异的因素。为了减轻和消除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灵创伤,帮助他们徤康成长,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街道居委会等可通过多种形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各方面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
(1)生活上照顾他们
由街道、村委会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使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暧,将来很好地回报社会。
(2)思想上关心他们
建议街道、村委会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3)政治上辅助他们
有些学生法制观念较差,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一方面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常常自觉不自觉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因而,及时请维权岗、司法机关同志来校、班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加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讲青少年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而达到减少或降低他们违法犯罪的目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以更多的爱,使他们内心 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使他们克服井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五、结语
单亲家庭是当代社会的客观存在,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单亲子女也是我们的未来。我们有责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更义不容辞地要教育他们。只有家庭、学校、 社会三合为一,共同来关注这个问题,相信单亲子女一样会有一片明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王洪春. 学校德育要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J]. 新课程(综合版). 2011(01)
[2] 李超.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系列(9) 民主平等与和睦 子女成长更健康[J]. 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 2010(09)
[3] 梁平安. 爱是良好教育的基础——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之一[J]. 吉林教育. 2010(02)
[4] 王莉.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及教育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09(10) [5] 张克强. 论现代人格教育[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6] 陈晓燕. 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健全人格教育[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2) [7] 曲祖善.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视[J]. 吉林教育. 2009(22)
[8] 张晓波.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教育[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9] 骆婷.
完善人格的建塑——麦金太尔人格教育理论微探[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