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医心理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8 3:52: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日志 中医心理学

o

中医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正所谓:中医+中药+中医心理学=得心应手!

中医强调形神合一

中医重视以治神为本。这里所谈的神,就是心神,神是与形相对而言的,中医认为形神合一,所以治形必须配合治神,二者不是孤立的。古法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支配形,神是更重要的,所以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主,就是指的心神,可见心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治病要先调神?既然心神对生命对人的生理病理如此重要,那么对一切疾病的治疗当然都应该先调治心神,如果属于心身疾病,就更应该重点调神,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胃溃疡等。

中医的神有广义及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指大自然的力量。就是说,由于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转,产生阴阳变化,四季寒温、昼夜变化,从而赋予大地生机,同时也赋予了人的生命。狭义指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能力的总称,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荣卫已通,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里的神指人的心理活动,就是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

中医非常重视情志化心理病机

中医自古就十分强调情志内伤这一病机,中医认为,七情过激,如喜、怒、忧、思、悲、惊、恐过度,可以导致气血紊乱,阴阳失衡,既可直接产生新病,如可以发生厥证(中风、脑溢血)、呕血(胃出血),也可间接诱发旧病,如怒可损伤肝,思可损伤脾,悲可损伤肺,喜则伤心,恐则伤肾。

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既可引起心神病患,也可诱发形体疾患。如癫狂、失眠(不寐)梦多、心悸、郁证(抑郁症)等。

中医强调,七情内伤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且七情内伤往往是许多心身疾病的重要病因,如头痛、眩晕(高血压病)、胸痹(冠心病)、消渴(糖尿病)、胃脘痛(胃溃疡)、呃逆等。 中医五神藏与心理治疗

中医的神包括: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

什么是心藏神?心藏神,就是指心脑主宰人的思维意识活动,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什么是肝藏魂?肝藏魂,就是人的肝主魂,那么魂的功能又是什么呢?魂的特点是与神并出,魂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主要指谋虑。所以一个人若肝有问题,谋虑就会受到影响,即所谓“肝主谋虑”。

肝魂与心神是互为相关的,其特点是魂受制于神,“神劳则魂荡”,这就是说,神魂虽分主于心和肝,但主宰在心。

什么是肺藏魄?魄,中医认为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主要属于本能意识,比如人出生后的视、听及手足运动、啼哭等一些本能。魄是和精在一起的,

所谓“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

肺藏魄,就是指肺和魄的关系最大,年轻人肺气充足,而有气魄,所以耳聪目明,言语不乱;人老了,肺气虚,所以言善误,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八十岁,肺气虚,故言善误。”这就提示,老年人言语混乱,就要适当地增强肺气。 什么是脾藏意?意,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思维及记忆。意和脾的关系最大,“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 (烦满)乱”。

什么是肾藏志?志,指记忆的保持。肾藏志,是说记忆这一思维活动与肾有密切关系,肾虚之人,脑记忆力减弱,是因为肾生精、精生脑髓之故,就是说肾虚精不足的人,易影响大脑而致记忆力减退。

五神藏的重大意义在于独调心、肝、脾、肺、肾五脏与心理情志的密切相关,对于心理养生、心理治疗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什么叫情胜心理疗法

中医的以情胜情法,又叫情志制约法,也叫情绪收调法。其中又多用五行相胜法。中医用这个方法治疗心理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

有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秀才叫范进,得知中了举人后,竟高兴得成了狂人,他的家人很着急,就请了一个老中医来看,老中医说:“《黄帝内经》说这是‘喜伤心’,治疗的办法是‘恐胜喜’,这位秀才平日最怕谁?”家人说:“最怕他的老丈人”。医生说:“那就请他来打他一巴掌就好了。”家人照着做了,范进果然被打醒了,这就是典型的中医的情志制约法。 情志制约法治疗总则:因情而起,也因情而去。 情胜心理疗法的原理

百病皆生于气。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绪生于五脏,心生喜、肝生怒、脾生思、肺生悲忧、肾生恐。就是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具体归纳为:用悲伤制怒法、用惊恐制喜法、用愤怒制思法、用喜悦制忧法、用思虑制恐法。 ’

用悲伤制怒法

《黄帝内经》“怒伤肝,悲胜怒”。因为怒是肝的情志(肝志怒),悲是肺的情志,“怒伤肝”就是大怒使肝气出现太过,而金克木,所以用悲来制约肝。肝气平,怒也就可以平和了。

有一个患者,因兄弟跟他争房子,打了起来,后来气得发了狂,到处奔走叫骂,医生判断这是怒伤肝,就骗他说:“你的弟弟出了车祸,已经死了”。他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大哭了起来:“兄弟呀,我对不起你啊……”哭罢,他的狂证竟然好了。这就是以悲制怒的例子。 用恐制喜法

喜伤心,恐胜喜法,就是因大喜伤了心神而出现精神障碍,可用恐的办法进行制约。按照中医理论,因为喜是心的情志(心志喜),心为火脏,恐是肾的情志,肾是水脏,水克火,所以心志太过,出现大喜伤心时,前人就用肾水来克制心火。

用怒制思法

思伤脾,怒胜思。中医认为,因思念伤了脾,导致不想进食,用使他生气的办法可以改善这些症状。

有一个年轻人因失恋得了抑郁症,每天抑郁独处,似醒非醒思念不已,家人

搜索更多关于: 中医心理学 的文档
中医心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3yqj1r7mu9kfa251dt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