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中关于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探讨
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是《图形与几何》中有关《图形的认识》教学探讨。 一、内容结构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这个版块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而《图形的认识》又分为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立体图形的认识两个板块,具体包括: 点;
线:直线、射线、线段; 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是《图形与几何》的认知起点,所以,显得尤为重要。 二、编排顺序
《图形的认识》按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呈现顺序整理如下。从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到认识基本
元素:线、角,然后又回到深入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这样编排,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初步感知整体到局部再到深入认识整体的过程。 三、图形的认识教学建议
1、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图形。(案例)
案例1:《角的初步认识》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位老师上研究课时,课前谈话时问到:生活中经常遇到高兴的事,你们怎样表达高兴的心情?请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孩子们有的跺脚,有的拍桌子,有的放声大叫??此时教室气氛高涨。你们想知道我们班的孩子是怎样表达高兴心情的吗?老师伸出手做了一个“耶”的动作。你们会这样做吗?学生都跟着老师一起“耶”! 新课开始,老师这样说道:今天这么多老师与你们一起学习,高兴吗?怎样表达高兴心情呢?学生就一起“耶”,老师说:“别动!这个就是本节课要认识的角。”然后揭示课题。
2、用观察、操作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图形。
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拿出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有什么发现?看:有三个
面,两个圆面,周围一个面;摸:周围的面是曲的。量:验证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无数条高都相等。这是一个感知、体验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
3、注重图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同样是《角的初步认识》,有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咱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好吗?
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我变:变成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再变:变成什么?(角)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认识的角。
在这变的过程中,不仅巧妙地引入新课,而且让学生体会到角是图形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图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④案例(正)2:
再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易变形时有老师这样设计:
角的两边如果用一条线段锁起来,就成了什么图形?(三角形)当角的两边被锁住了,教的大小还能改变吗?因此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但平行四边形框架,如果捏住相对的两个角,轻轻一
拉,角的大小改变了。因为角变影响图形的改变。平行四边形每个角的边没有被锁住,所以易变形。 这样孩子便于理解,数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4、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形表像。(案例) 案例3(反):我们来看一个反面的例子。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后,有位老师设计了“奇妙的口袋”,用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装入口袋,让学生先摸再猜图形的名称。老师就给予充分的肯定或掌声鼓励。显然,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画在纸上,能摸出来吗?不能。能摸出的图形,都是立体图形。在这个神奇口袋的教学过程中就是给学生错误的表象。
5、既关注学生静态地认识图形,也要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图形。
案例4(正):在教学《锐角直角钝角》时,我们可以利用扇子打开一点是锐角,再打开直角,再打开钝角,这样从动态的角度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还让学生明白锐角小于直角,直角小于钝角。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在课堂上再现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观察,充分动手实践,发挥丰富想象,敢于大胆猜想,善于合情推理,主动适时反思,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
得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从而把握图形认识的目标,实现数学的理解。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