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一、激趣导入
PPT:(绿茵茵的草地上开满了各色野花。)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幅画,草地上是什么? 生(齐):野花。
师:可是,诗人看了说,不对,这是大地的眼睛,还眨呀眨的,“美目盼兮”;画家看了说,这是天上落下来的星星,色彩多么绚丽呀;而农妇看了却说,这是多好的猪饲料呀!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野花,同学们、诗人、画家和农妇却得到不同的答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逻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也许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同学们都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生:可是……
师:可是什么?那位同学有什么话请讲? 生: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篇文章。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不好。 师:能具体说说哪儿不好吗?
生:我读了一遍,我觉得这篇文章既没写动人的故事,也没写生动的人物,也没写优美的景物,只讲道理,比较枯燥。
师:其他同学的看法如何?
生:我也不喜欢,我觉得语言不生动、不优美,也没有感情。
师:要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得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确定一个标准好吗?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怎样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
生:我们认为,判断一篇文章好不好,有两条标准:一是文章的内容好,能让读者感情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启迪;二是文章的表达好,结构安排恰倒好处,语言优美,能给读者写作上以帮助。符合这两条标准的就是好文章,不符合的就不好。
二、把握内容
师:也就是说“文质兼美”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那好,今天就用你们的标准来衡量这篇文章到底好不好。先从文章内容这个角度来衡量,你们已经准确地把握了文章内容了吗?
生:没有。
师:有的文章读一遍,同学们就可以知道它写了什么人,或者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介绍了什么知识,可是这篇文章与前面几类文章都不一样,它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你们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吗?
生:我喜欢一边读书,一边在书的旁边做批注,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概括一段话的内容,有的段落内容少,就几段放在一起概括。这样可以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生:我喜欢划出每段的中心句,这样也可以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师:好,就用你们的读书方法,帮助同学们快速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用做批注或者划中心句的方法,提取文章各段关键信息。
PPT:例如:第一段:出示一道单选题 (自己批注) 第二段:B是正确答案 (自己批注)
第三段:由于看图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 (划中心句) 这样提取了各段关键信息以后,再把这些信息串起来,可以加一些过渡词句,就成了本文的“浓缩版”,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就容易把握了。请同学们先提取每段关键信息,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分工合作。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好吗?
生:课文主要讲了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师:大家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课文还讲了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这才是主要内容。 师:看来大家对本文的主要内容产生了分歧。谁来把本文的“浓缩版”叙述一下?我们来共同分析分析本文的主要讲什么。
生:课文先给出一道选择题,从不同角度看,四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寻找事物的第二个答案很重要的结论。再讲要想寻找事物的第二个答案,就得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是:有渊博的知识和会活用知识持之以恒地去尝试,举了两个例子证明这一点。接着讲有创造力的人自认为有创造力,没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自认为没有创造力,其实有创造力的人只不过留心细小的发现罢了。最后,作者告诉读者,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三个关键点就是有创造性的人。
师:叙述得既简洁,又非常完整,很好。同学们根据这位同学的叙述,分析一下本文主要告诉读者什么?
生:应该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做到: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一个答案,去运用知识;有了小灵感,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
师:理由?
生:课文先给出一道选择题,只是引出创造性思维,再层层论述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具备创造性思维三要素的人都是具有创造力的人。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齐):没有。
师:同学们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他说得的确很好,看文章一定要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找到关键,抓住要点,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从本文内容来看,本文能不能算好文章?
生:是好文章,因为本文告诉读者,“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一点对同学们都很重要。
生:是呀,在21世纪创造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准,本文给我们以启迪,所以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好文章。
生:以前,我认为只有科学家才能搞发明创造,读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我也具有创造力,我也能搞发明创造,我深受启发。所以,这是一篇好文章。
三、分析写法
师:好文章不仅内容好,其表达也要好。再从表达方面来看,这篇文章是不是好文章?请同学们仔细找找,本文写作表达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突出优点。可以从用词、修辞、过渡、开头、结尾、全文结构等等方面考虑。
(学生自主学习,或讨论交流。) 师:找到的同学给大家说说好吗?
生:我从用词的角度说说。我认为本文成语运用得恰当,例如:“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自言自语、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等,使得文章言简意丰,语言典雅,有文化气息。
师:翻译外国作品,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么多成语,译者真了不起,文化底蕴深厚。
生:我认为文中多处使用设问句很好。像“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些设问句提醒读者注意,引导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突出了下面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是从设问句的角度讲的,很好。
生:我很喜欢文章的开头。作者先给出一道画有四幅图的选择题,引人注意;又讲“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就更加吸引读者了。这样的开头新颖独特,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写文章讲究“凤头”,“凤头”可以先声夺人,由本文看来,的确如此。 生:由“凤头”我想到写文章还讲究“猪肚”和“豹尾”,我认为这篇课文的结尾就是“豹尾”。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表明作者观点,重申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要素,告诉读者“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引人深思,给人鼓舞。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呀,希望你以后写文章也要注意给文章安个“豹尾”。 生:本文过渡也好,有用过渡词过渡的,例如第三段用“不过”引出下文;有用过渡句的,例如第七段开头“对此我完全赞同”,第十三段“由此看来”;而第五段和第十段就是过渡段。这使得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师:是呀,我们平时写文章也要注意过渡。
生:课文结构也好。先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很重要。再讲寻求第二种答案靠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要因素有:渊博的知识,会运用知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接着讲有创造力的人自以为有创造力,并关注自己的细小想法。最后总结,人人都有创造力。层层推进,结构严谨。
师: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结构,易于读者接受。由此看来,这篇文章表达也很好,应该算作一篇好文章了吧?
生(齐):是的。 四、学习新知
师:现在老师讲一点文体知识。象这样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内容既不写人记事,也不写景状物,也不介绍事物的特点或原理,而是表达作者对某事物的看法或见解,这样的文章就是议论文。作者要表达的看法或见解就是论点,有时候作者为了把自己的论点论述得更加透彻,更加有说服力,常常把自己的论点分成几部分分别论述,总论点就叫做中心论点,分别论述的论点叫做分论点。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就是论据,常见的论据有作者举的例子和讲的道理。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论据是什么?
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生:“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个分论点,论据就是那道四个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
生:还有一个分论点,就是“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论据有两个,一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另一个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议论文就是用论据论证论点是正确的。最后一段三个关键点都可以看成一个分论点,你能列举一两个事例证明它是正确的吗?
生:我来证明有创造力的人“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瓦特看见开水把水壶的壶盖顶起来了,他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和研究,终于改良了蒸气机。
生:我再补充一个例子,牛顿看见熟透的苹果落下来了,他想苹果为什么不落向天空呢?他抓住这个细小的想法,认真研究,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