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4 15:32: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答案:渊明诗的题材主要可分5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2分)其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首等;咏怀诗有《饮酒》、《拟古》、《杂诗》等;咏史诗有《读三海经》、《咏荆轲》等;行役诗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有《答庞参军等》。(3分)

4.简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他悟出得人生的真正意义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四.论述题

1. 钟嵘《诗品》评左思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典”即典雅,多引史事;“怨”即不平,用史事发泄对现实的不满;“精切”即指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得精切贴当;“得讽谕之致”即是指诗歌具有鲜明的讽刺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咏史》诗内容深刻、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语言直率质朴,其风格与建安诗人相近,故钟嵘称其“左思风力”。《咏史》诗8首,一篇之中,不专咏一人一事,而是错综史实,融合古今,连类引喻,借古讽今。咏史与咏怀浑然一体,或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怀(其二、其七、其八),或表现为国立功的生活志向(其一、其三),或抨击门阀制度以示对士族的蔑视(其四、其五、其六)。注重内在感情的深切抒写,发泄了广大寒士的愤懑,回荡着壮志难酬的悲凉。所以钟嵘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认为这是一组讽谕性的政治抒情诗,虽引用典故史实,但自然贴切,绝少雕琢之痕迹,不同于陆机之繁富;气韵深沉,骨力苍茫,又异于潘岳之清绮。

2.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答案:内容: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第三章 南北朝民歌

一.背诵《敕勒歌》,熟读《西洲曲》、《木兰诗》。

二.简答题: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南北朝民歌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区别。

9

答案: 内容:南朝:南朝民歌的内容很单一,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人,情思缠绵,。 北朝: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到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

艺术上: 南朝:A.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B.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C.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北朝: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第四章 南朝诗歌 一.背诵《登池上楼》、《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二.名词解释:

1.大小谢:指的是谢灵运和谢朓,,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又都存在着“有句无篇”的不足,所以世称“二谢”或“大小谢”

2.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

3.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三.简答题

1.谢灵运和鲍照在诗史上的地位。

答:谢灵运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 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 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 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 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风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2.为什么山水诗能在南朝宋初产生? 答案:(1)魏晋以来流行归隐之风,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一方面门阀世族享有种种特权而不务实事,社会上有股归隐之风,在归隐中欣赏山水,成为山水诗产生的生活基础。(2)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往往从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中领悟道义,随着玄言部分渐渐淡化,山水描写成为诗的主要内容,这直接引发了山水诗的发展。(3)晋室南渡以后,南方山水秀丽多姿,逐渐启发了文士对自然的欣赏,到此期,对山水的审美意识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品评山水成为士族的新风尚。

3.鲍照诗歌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

10

献: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5.简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写景的特点。

答案:此诗是谢脁山水诗中的名篇,结构谨严,条理清楚,头两句,用两个典故比喻自己回望京都,“白日”六句,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层次鲜明地展现出诗人望中所见日暮时的自然景物,各具特色。“去矣”六句,直接抒发望乡的凄切感情,首尾照应,明媚秀丽的景物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论述题

1. 结合具体诗歌,谈谈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 答:具体说来 , 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里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1 在谢灵运之前, 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 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无意于模山范水, 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 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 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其《入彭蠢湖口》, 2 谢灵运那些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莲”(《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3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 注重物我合一, 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 而 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 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 因此他的诗歌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 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 次写见闻, 最后谈玄或发感喟, 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 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如其著名的《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就体现了谢诗典型的风格。 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1 陶渊明的诗歌, 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 发挥语言的启示性, 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 常采用白描的手法, 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 但在平淡的外表下, 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2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 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 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运用准确的语言, 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 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 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文心雕龙?明诗》说:“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 尽管刘勰对此持批评态度, 却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语言的特点。

2.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大小谢山水诗创作的异同。(自己加作品)

同:在诗歌结构上,小谢诗承大谢,结构皆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都善于熔裁警句。(2分)区别:小谢诗已基本剔除玄言说理成分;2、小谢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潇散,改变了大谢诗的繁富典重之风;3、相比而言,小谢诗歌语言音律更协调、流畅自然。(3分)

3. 对比分析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与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在主题与写作手法方面的差异。 答案:主题: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反映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11

的社会情况。鲍照也将寒士的不平倾泻到诗中, 手法: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中“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此诗起势突兀,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愤愤不平之气。这是鲍照诗文常用的艺术手法,后人称之时出奇警,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全诗写出鲍照内心本想有所作为,但又不愿 蹀躞垂羽 地顺应统治者,宁可 还家自休息 的牢骚愤怨,也控诉了当时出身下层而又为人方正的人不见容于世的社会现状。诗中所写的家庭之乐,是一种反衬,实际上要达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第五章 北朝诗歌

一.背诵《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二.简答题:简述庾信诗歌“乡关之思”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答案: 内容:(1)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庾信遭适亡国之变,内心受到巨大震撼。因此,他在抒发个人的亡国之痛时,也能以悲悯的笔触,反映人民的苦难,并归咎于当权者内部的倾轧与荒嬉。

(2)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虽然他北迁以后得到的“高官美宦,有逾旧国”,但内心深处感到无异于“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责备自己的羁留为“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他的羁旅之恨与忧生之嗟是交织在一起的。

成就: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饰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一.熟读《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二.名词解释:

1. 骈文: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1分)起源于汉魏。

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1分)迨南北朝,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1分)

2.《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相传此书是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水道的地

理书《水经》所作的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

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

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出抚今

12

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的散文著作。

三.简答题

1.简谈《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史意义。 答案:《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2.骈文主要有何特点?

答案:1、句式两两相对2、每句字数以四字和六字为主3、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4、注重藻饰和用典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二、名词解释: 1.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3.《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二十卷。东晋干宝作。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4.《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炼,韵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13

搜索更多关于: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的文档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47gx4b7dt6u75f0ar8u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