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试卷语文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8 17:26: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20届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明”的本质是什么?易建平认为:“从词源角度看,文明即国家。”本文的“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文明”,是“国家”的同义语。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国外学术界多认为始于商代晚期的殷墟遗址。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70年来的中国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中华文明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形成。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六大文明中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五千年”之“不断裂”,这也就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所致。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互证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形成的“起点”在黄河流域中游的中原地区。这一认识的前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点”与“不断裂”的缺一不可,它不排除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大地有多处“文明”形成,如辽宁的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等。但是这时出现的各地文明,能够与以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脉相承而生生不息者, 应该非中原龙山文化及其文明传承者的夏商周莫属。

不同朝代缔造了“中国”不断裂的“共同国家”的历史。对传说时代的“黄帝”、历代王朝的帝王庙祭祀,实际上是对共同的“第一国父———黄帝” 及共同的“先祖”、共同国家的历朝国家代表人物(国王或皇帝及其功臣)的“祭祀”,这说明了历代帝王庙祭祀充分反映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是基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对共同国家一中国的认同, 对以汉族为主体形成的中华民族的认同,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就中华文化来说,文明社会形成的物化载体集中体现在与国家文化密切相关的都城、陵墓、文字、礼器之上,它们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最重要物化载体。例如,礼制建筑中的“宗庙 ”在中华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古发现早期宗庙与宫殿一般均在在宫城之中,形成“宫庙”结合格局,这也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 “家国” 体系提定字深刻思想基础,它们突出的是祖宗紫拜与国家至上理念。至于各种各样的神在官城之中波有它们的一席之地,这就是中华古代文明与西方古代文明的最大不同。

由于秦始皇统一文字于小篆,经汉唐时代,由小篆至汉隶、楷书,至今汉字成为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突出代表。就世界各国而言,类似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国文字历史,形成的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国历史文献在世界史上更是极具特色的,其中的“二十四史”在世界各国历史文献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国家保存着“五千年不断裂”的国家主导编撰的完整的历史文献。“二十四史”既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文献,又是其科学佐证。

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主要成国是五千年来华夏族群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在其历史发

展进程中这种认同形成了中华核心文化基因。中国的核心文化基因是“中”,“中”是东南西北的汇聚,“中”就是根。与“中”对应的是“和”,“择中建都” 对国家东西南北而言就是“和”。从百姓的“家和万事兴”到国家的民族“和亲政策”,以及“儒道释三教合一”所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和为贵”,“中和” 之文化基因,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有容乃大”之“中和”理念铸造了“多元一体”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摘编自刘庆柱《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特点的考古学阐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发展中的“五千年”之“不断裂”,是中华文明优越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主要表现。 B.“中国” 是以汉族为主体形成的多民族的共同国家,是对一家独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C.汉字与“二十四史”都是能科学佐证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文献和突出代表。 D. “中”是中国的核心文化基因,是东南西北的汇聚; “择中建都”蕴含着“中和”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从词源角度将“文明”定义为“国家”,使得概念明晰,论题集中。 B.文章论述中华文明“五千年”之“不断裂\的观点,运用了比较分析的视角。 C.对黄帝与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是不同朝代缔造了“共同国家”历史的有力证据。 D.“中和”理念作为又一核心文化基因, 是实行民族“和亲政策”的直接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中华文明历史“起点”的研究,包括时空两个方面,需要通过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互证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B.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各地文明未被视为“起点”,是因为它们不能与以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脉相承而生生不息。

C世界各国历史上并没有设双历代帝王庙井进行祭祀的现象,可见它们没有“祖宗崇拜”与“国家至上”理念。

D. 从中华文明的“家和万事兴”“和为贵”“有容乃大”等思想,可见“中和”理念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联合国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尽管跨国数字经济巨头企业发展迅速,但全球目前仍处于数字经济发展初期,互联网连接不足的国家与高度数字化的国家之间差距趋于扩大。在我国,非网民规模仍有5.41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62.8%.这意味着,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仍需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普及率,在拓展“互联网+应用中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让人们共享数字技术的红利。换个角度看,数字经济向基层、向农村延伸,正是在打开“下沉市场”的广阔空间,展现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

数字经济既要壮大电子商务、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也要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出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数字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数字化高地。例如,经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一家企业的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企业的竞争力大为提升。只有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互为依托、齐头并进,才能真正驱动产业跃向高层次、经济迈向高质量。

(摘编自《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1日)

材料二:

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

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特别是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整体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企业达到3.0水平,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仍处于2.0阶段,多数制造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网络化、智能化演进基础薄弱。二是核心技术标准受制于人。国外企业CAD、CAE、 PLM等高端工业软件占据了国内航天、航空、汽车等行业90%的市场.我国的高端通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外依赖程度较高。2017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达到3770亿块,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我国进口额最高的商品,超过原油和铁矿石的进口总金额。三是产业生态掌控能力不足,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多以单点技术突破为主,尚未形成安全可控、国际先进的产业生态。从全球来看,PC时代的\联盟,移动时代的“AtNndrodo联盟都集聚了一批软硬件广商,强强联合构筑起产业生态。而我国缺乏类做微软、 英特尔、谷歌、苹果等高效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巨头企业。 (捕端自张春飞范昕《大力发展敦宇经济加快建设教字中国》.《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9年2月第2期) 材料三:

数字经济是典型的和识密集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重复性强的低技能人才逐渐被机器取代,而创造性强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成本中主要是贷款、服务器成本和人力成本,从人才数量看,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总量较为庞大,但从人才质量看,高技能人才极为稀缺,尤其块乏跨界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育体制与经济发展有所脱节,大学培养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尤其体现在高等教育上。与此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行业集中度不断加强,大企业倾向于囤积人才,使得中小企业无人可用。从产业链看,高技能人才被上游企业垄断,下游的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实力,只能进入蓝海市场或是给大企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数字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业态,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技能。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数字化素养仍然普遍不高,有很大一部分人仍没有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的信息基础设施未全面覆盖,“数字鸿沟” 问题突出。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接近全覆盖,而在中西部地区则较为落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不平衡,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享受到数字红利。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育体系欠缺数字化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使得受教育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能力相对较弱。 (捕编自张辉《数字经济:新时代的新动力》,《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材料四:

4.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02 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尤其是2011年后,数字经济增速连续走高。 B. 2007 年以后,基础型数字经济古数字经济比重渐趋下降,而融合型数字经济占比则相应提高。

C.融合型数字经济名义增速与经济古比显著高于基础型数字经济,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D.2005 年至2009年间,基础型数字经济名义增速下降明显: 2009年后,增速整体上保持平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端工业软件的匮乏,高端通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发展的滞后与对外的高度依赖,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核心技术标准受制于人的现状。

B. 数字经济行业集中度日益增强,导致互联网企业运营高技能人才的普遍缺失,而解决这

2020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试卷语文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4bbm8ivgm3sk4u09qt56trx0171wu00ey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