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弥合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脱节。
C.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指出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数字鸿沟”的问题,这表明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亟待加强,才能使更多人共享数字技术红利。 D.当前我国居民数字化素养普遍较低,原因在于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之间不平衡,以及现有教育体系数字化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欠缺。
6.如何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父亲的算盘 白秋
父亲是村里的名人。虽没赶上读私整,但可上过高小呢。六年的学习,他练就了可做教材的蝇头小楷,还打得一手好算盘。
父亲长得比八仙桌高出一点儿的时候,村里年终分粮食,被叫了去帮忙。就见他蹲在条凳上,两手上下翻飞,稀里哗啦一阵算盘珠响。家家户户挣了多少工分,得多少粮食,都算得清清楚楚。在大人们满脸惊讶的眼神里,他露出得意的笑容。由此一举成名。
闯关东那年,他不满十七岁,是四爷爷坚持要带他去的。起初,家里不同意,长子长孙,还是守家稳重一点好。后来见他们意志坚决,再说多出去一个人,就少一个人在家里吃饭不是?有点收入,对偌大一个家族来说也是一个添补。
父亲呆过的那个林场,一眼望不到边。三年多的时间,他就从来没有走出来过。
扛木头那可是个力气活。跟四爷爷比,父亲的身材实在弱了些,他又能写会算,是个文化人了,就做了林场的会计。美差啊!不用出大力气,挣钱却不比别人少。
当年,有人送给他一副好算盘,是少见的十五个档。紫红色木料做得框架黝黑放光,每个档上下两层,各穿起七个紫葡萄似的算盘珠,外框上还镶嵌不少银丝花纹。算盘掂起来沉甸甸的,格外雅致。
这是他从林场带回来唯一的实用物品,我们兄弟姊妹五个都用它学完了小学珠算课程。 父亲回老家任职,除了能干,还有四爷爷生命付出的代价,那次积木垛倒墙,四爷爷被压在了下面。作为补偿,林场把父亲办成了正式工人,还帮忙联系到老家的一个厂子担任了主管会计。
那几年,我最盼望的就是每周星期六到来。下午不上课,眨眼功夫就能把作业糊弄好,剩下的时间就疯玩。傍晚时分,父亲那辆“泰山”牌自行车一进门口,家里的锅碗瓢就唱起来。不一会儿,香喷喷的西红柿炒鸡蛋,海米拌黄瓜就会端上来,小燎壶燎着烧酒“吱吱”响着,口水就顺着往外淌。要是大队书记或者邻里乡亲来了,还会多上一条老咸鱼或几块烧肉。小孩子往前一蹭,总是能捞到一点别人的赏赐,那是个香啊……
凡是来求父亲帮忙的,他就会把那个算盘小心翼翼取来。用一块红绸子布反复擦干净,郑重其事地放在桌子上,稀里哗啦这么一拨楞,一会儿大家都笑逐颜开了。有人撂下个三毛两毛的钱,他总是让母亲抽空给送回去。说自家人,收钱人家笑话,家里好多事靠大家帮忙呢。所以,虽说父亲常年不在家,我们兄弟姊妹也多,但从没落下过什么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退休接班制度就要废止了。风声传得最紧的一个周六,父亲老早就回来了。找到他高小的同学,还有健在的三爷爷,一起喝了大半晚上酒。随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提前退休。让学习优秀,最像他的长子,我的哥哥辍学接班。干了七八年临时工,每年都为家里挣钱买工分的二姐满脸委屈,哭着跑出了家门。
退休那年,父亲刚刚五十出头。他把账上结余的三千多元现金交给了他徒弟。说:“这是我干了三十年会计账面上的余款,有的是厂家故意留下的,有的是不再追要的欠款。绝对
干净,你接下来吧。”
接任者惊得目瞪口呆,三千块钱,那年代能干多少事呀!
受父亲的影响,我家里大姐、三姐、哥哥、嫂子都干了会计这一行。唯独我,他最小的孩子,转来转去在文化圈里晃悠,算是继承了他另外一个特长,那个老算盘也传到了我的手里。
那天,我经不住一位热衷收藏古董伙计的撮弄,把那宝贝拿出来给他看。那小子带上放大镜,把玩了半天,嘴一啊:“二哥,可惜了。你这东西品相虽好,可是用酸枝木做得,假加它是海南黄花梨,至少能值这个数。他把食指和大拇指叉开,在我面前晃了两晃。乖乖,能顶一座楼房呢。”
啊? !
我接过来反来复去地瞅。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算盘反面中间梁上,竟有一行暗红小字。上面刻着:“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帐,账不混人。”像极了父亲从小练就的蝇头小楷。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小说写父亲珠算技艺, 既从正面写,如“两手上下翻飞”“清楚楚”,又有侧面写, 如“稀里哗啦这么一拨楞”“大家都笑逐颜开了”,突出其技艺之高超。
B.父亲面对退休接班制度将废的形势,找入喝酒解闷,并决定提前退休,让长子辍学 接班,由此折射出社会制度变迁给普通人命运带来巨大改变的现实。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与顺叙手法,追述上辈人坎坷的人生际遇, 反思其深切的生活真谛,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给读者以历史的沧桑感。
D.小说中,作者巧妙地植入历史背景、方言俗语,与小说的故事情节盘根错节,展现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命运境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时空。
7.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能象对“我”有什么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
9.“算盘”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父拱,卒漳州,州人知其贫,合钱以赙,介年尚幼,谢不取。擢.第,调平江令。民李氏费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岳守捕其家,无少长楚掠,不肯承。更属介讯之,无他验。中怒白于朝,遣御史方偕徙狱别鞫之,其究与介同。守以下得罪,偕受赏,介未尝自言。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
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转殿中侍御史。启圣院造龙凤车,内出珠玉为之饰。介言:“此太宗神御所在,不可喧渎:后宫奇靡之器,不宜过制。”诏亟毁去。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微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 ”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家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
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言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节选自《宋史·唐介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言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B.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C.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 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D. 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 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赙,本义是拿钱财助人办理丧事:赙赠是古代丧礼之一,是指亲朋好友至丧家致 奠时赠送货财之礼。
B. 包拯,宋仁宗天圣年间进士,为官刚正,断讼明敏,廉洁奉公,被誉为“包青天”,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
C.鼎镬,本是古代一种用于祭祀的器具;文中是指古代酷刑刑具,即用鼎镬把人煮死,引申为残酷的刑罚。 D. 御史,原为史官与负责文书的官职, 后改为监察官,负责纠察官员过失等,其首领为“御史大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唐介为官清正,秉公执法。他担任平江县令,审讯当地李氏被诬杀人案,实事求是,不滥加罪名;担任任丘县令,依法维护驿吏安全,不委曲求全。 B.唐介仁爱百姓,一心为民。他为了不让池塘边农田被洪水侵害而筑堤阻隔,百姓因此获利;为阻止崔峄取出库绢分配给百姓以提高绢价而扣压公文。
C.唐介直言进谏,敢于斗争。他进言朝廷禁止后宫奢靡,与其他大臣坚决反对张尧佐除授四使,弹劾为自己谋取加官晋爵而巴结后宫的宰相文彦博。
D. 唐介不畏强权,深得敬重。他弹劾权臣而遭贬,皇帝经人提醒,将他改置英州,并派人护送,因此而名扬天下,梅尧臣等人为此赋诗赞美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李氏赀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
(2)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玉山村叟壁
钱起 ①
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陆沉。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 一径入溪色, 数家连竹阴。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
②③
涉趣管流目,将归美在林。却思黄绶事,辛负紫芝心。
[注]①陆沉:陆地无水而沉。比喻隐居。②黄绶:黄色印缓,此指佐贰之官,时钱起任蓝
田县尉。③紫芝心:归隐之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扣题,“好泉石”赞美居人所处之地,“ 能陆沉”点明居人身份,突出玉山村是隐居的好去处。
B.第三句以“牛羊”之“小”衬托山高野旷,第四句写烟火被云隔断,突出此地山遥路僻,环境幽深。
C. “入溪色”写小径直通溪畔,水色清爽,令人喜爱:“连竹阴” 写竹林将数家连成一片,清幽怡人。
D.第七句写彩虹散去, 暮雨又至; 第八句写鹰隼展翅疾飞。在空中法落凡禽的景象。呈现自然的生机。
15.本诗后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齐人败绩,曹刿说“_______,_______”,由此断定齐国是真的退败后才下令追击。
(2) 《卫风·氓》里,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
(3) 《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________ ”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依托丰富旅游资源而建的地产项目,几乎在中国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城市都_______。不少地方以旅游的名义圈地盖楼,不但透支了旅游产业的未来,还对各种名胜、风景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一定是_________的损失。
西溪发现于东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占地面积曾达60平方公里。由于此前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原因,2002年的西溪湿地只剩下11平方公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当地留存的前人诗词、匾额、碑刻等几乎________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兴起, 杭州_____了卖地生财之路并清醒地意识到,充分保护原生态,立足长远,不过度商业开发,才是保证城市宜居的最大资本。最终,杭州得到了长远、丰厚的回报。
“理念一变天地宽”,随着原生态保护越做越好,西溪湿地的名气越来越大,湿地周边涌现了很多成功的商业模式,原本偏远的地方变成了杭州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如今,西溪湿地不仅( ),还( ),并且( ),甚至( )。各地如何抛弃急功近利思想,践行生态发展理念,西溪湿地“华丽转身”的过程,具有启发意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迹可寻 不可估量 散佚一空 摒弃 B.有案可查 不堪重负 一扫而空 遗弃 C.有案可查 不可估量 散佚一空 遗弃 D.有迹可寻 不堪重负 一扫而空 摒弃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顺序最恰当的组是(3分)
①促进了杭州旅游业的繁荣 ②是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③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增值 ④带来众多产业的发展
A.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④③①② D. ③④②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