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4.预测基本法与模型
采用灰色模型和回归分析的预测法 ⑴灰色模型
根据灰色模型系统理论原理,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系统均属灰色系统,可用来对项目所在地的公路客、货运输量等进行预测。
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时,其型式如下:
(1)(0)
Y(K+1)=(Y(1)-)e-ak+
?a?a式中,参数a、u由下式计算:
(a,u)=[(BTB)-1BTYn]T
(1)(1)??Y(1?)?Y(2)/2??(1)(1)?Y(1)?Y(3)/2?B=???
??????????Y(1)?Y(1)/2??(1)(n)??????? Yn=[Y((20)),Y((30))??,Y((n0))]T ⑵回归分析
根据被预测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求出回归系数。并预测未来的交通量。 4.1.4分布预测
本项目采用费雷特法进行交通量分布预测。 费雷特法的计算过程如下表: 费雷特法计算框图
z
. . .
通过计算,即可得到未来特征年的趋势型及诱增型交通出行OD表。 4.2道路设计标准
根据《永寿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并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以及上述交通发展预测,本项目按通村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均为40km/h。主要技术标准见表4-5。 通村公路主要技术标准表 表4-5
序号 1 2 3 4 5 6 道路长度 设计速度 路幅宽度 路面 U型排水渠 道路绿化 项 目 技术数据 1000m 40km/h 6m 6000m2 2000m 660棵 标准指标 通村公路 混凝土 每3米栽树1棵 4.3建设容和规模
z
. . .
4.3.1建设容
本项目仅为家庄村南村通村公路及排水渠修建(全长1000米)。路两边设计U型排水渠及道路绿化,不包括路灯等配套设施、以及沿路建筑外观、街道节点景观修建。 4.3.2道路规划原则
(1)结合土地利用特征及总体规划布局,完善道路系统,引导和控制土地开发。
(2)遵循合理衔接外部交通,优化部交通的原则。
(3)合理布局交通设施,建立完善、便捷、现代的交通网络,加强规划区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的衔接,提高该区的交通综合效率。 4.3建设规模
本项目全长为1000m,路幅宽6m,路基宽8米。其他见表4-6。 表4-6 道路建设规模表
项目 一、路线 1、公路长度 二、路基路面 1、路幅宽度 2、路基宽度 3、主线路面结构类型 4 行车道面积 三、路线交叉 1、互通式立交 2、分离式立交 3、平面交叉 单位 m m m m2 处 处 处 数量 1000 6 8 混凝土 6000 备注 东起312国道西至家庄村
z
. . .
第五章 项目建设案
5.1道路案设计 5.1.1采用的规
(1)《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陕交发[2005]143号 (2)《道路路基设计规》(JTG D30-2004)
(3)《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JTG D20-2003) 5.1.2主要设计标准
根据永寿县监军镇政府下达的规划设计要点,本项目按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V=40km/h,路幅宽6米。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两边设计U型排水渠及道路绿化。 5.设计案选择的原则 ⑴安全第一的原则
把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法和措施,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和人性化服务。 ⑵保护环境的原则
应避免大改大调、高填深挖,注重与沿线地形、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理念,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程度地破坏、最强力度的恢复,以追求自然、朴实为向导,实现环境与道路建设并举、道路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⑶节约资源的原则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紧缺,道路建设项目应珍惜土地资源、合理
z
. . .
利用土地。路线案应尽可能地减少所占用土地的价值,式主要有: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采取各种工程措施减少土地占用面积;尽量利用老路用地;减少拆迁面积的比例等等。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坚持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减少道路建设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减少运营期间的管理、养护费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⑷服务社会的原则
充分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考虑与农林、水利、城镇等规划建设相配合。对街道化不明显、影响车辆通行不重或经必要的治理、规管理和改建后能够满足通行要求的,予以有效利用。 道路选线时尽量避免阻隔影响居民往来、农耕和水资源利用,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拆迁安置,要保证排水畅通、使用便。 5.1.4平面设计
家庄村南村通村公路平面走向基本为东西走向,东起312国道西至家庄村,道路全长为1000m,路宽6m,路两边设计U型排水渠及道路绿化。通村公路与沿线道路交叉口均采用平交式。 5.1.5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的设计原则为:根据规划的竖向控制,参照规划所定的标高作为控制点,结合道路两边的实际情况进行拉坡。为了便于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将变坡点尽量不设置在交叉口围,进行适当调整来进行设计。
通村公路的建设应满足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的技术标准,在本次案设计中新建路与原公路标高接近,以保证道路与两侧现状建筑、村
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