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论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8 20:16: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社会主义改造 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与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前

景透视

[摘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热点。这项改革与半个世纪之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二者在改革性质、改革对象、改革目的、改革动力等四方面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基于这些相似性,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以被视为一场新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回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能够提炼出我国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基本规律,从而认清当前改革的战略定位、关键对象、成功保证和持续趋势等决定其前景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前景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1)01-0120-0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根据这一精神,近年我国在分配领域逐渐加大了改革力度。2010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列为年度工作任务之一,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改革思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又在醒目位置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呼之欲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是一次单纯的生产关系调整,而是具有明确政治承诺和强烈民生关怀的社会关系重构,其实质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部分改良,使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产生正向反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在新中国历史上,曾有一次规模空前的生产关系变革——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与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回顾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反思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将有助于透视当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景。

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早已成为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图景,虽经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这场社会变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依然强劲。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所遗存的问题,是新时期全面改革的出发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发展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

促进社会基本矛盾朝相适应的方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生产关系只有与生产力紧密联动、并保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形态,其自身才能保持存在的合法性。经过改造的生产关系,只有被实践证明比以往更加促进生产力发展,这种变革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同步。实践表明,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规律、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联动发展这一正确思路,我国在生产关系层面大刀阔斧的变革,确确实实为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起来。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二)重视改造过程的渐进性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我国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改革的实质是重新确立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利益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中心话题,因为利益

是人类需要得以满足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关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相应的,任何社会成员对事关自身利益的问题,通常都表现得敏感而保守,这是一种异常顽固的社会心理。因此,调整社会利益格局最稳妥的方法是“以利制利”,通过提高公众的改革预期来凝聚共识、减少阻力,这就要求充分尊重改革的阶段性和长期性。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跨度,最初估计“是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在具体改革方案上,根据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三套从初级到高级的过渡方案。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策略,“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等词语成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醒目用语,这是充分尊重改革规律、充分估计改革难度的理性态度。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决策层对改革形势的估计判断不一致,导致经济改革掺杂了过多政治因素。“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实践证明,对于关系亿万人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急于求成的心态、快刀斩乱麻式的方法,其后果往往有悖于改革的初衷,所以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行动规划。

(三)坚持和平的改造方式

社会革命的终极目的是重塑利益格局,而利益调整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革命。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不可逾越的红线,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为了使这场改革助推社会进步而不致瓦解革命成果,“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无论农民、手工业者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都面临生产资料所有权变更的事实。即便失去现有财产意味着长远更丰厚的收益,也不可避免地引起心理震动并滋生抵触情绪。化解改革阻力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温和疏导消除误解,让统一战线等革命法宝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作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要动摇农民对土地、牲畜的深厚私有观念和各家各户自主经营的习惯,自然会引起相当大的抵触。党和政府坚持和平方法和自愿原则,用事实证明,农业合作化可以使占农村人口多数的贫农和下中农得到利益,至少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对合作化是拥护或比较拥护的。较富裕的农民面对大势所趋,也可以拥护或随大流。手工业者的改造情况与农民基本相同。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4o7e939je4qfr01784a35m4y31es80155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