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作者:霍奎斌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45期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与传统观念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所不同,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本篇文中,笔者就如何引导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有效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生 解决问题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科目,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关键,不仅是其学习的起点,而且是其更好融入生活的有力“武器”,因此数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数学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基础数学知识同时有效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和生活都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学生能够真切感悟到生活对于数学知识的需求。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通常会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近数学,并且促使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的探究欲较为强烈,能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领悟到学习数学以及解决问题的乐趣。[1]
例如,学生在学习“比的认识”一节时,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了生活,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教师说道:“同学们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常常会见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其他事物的影子,假如我们自己和高度一样的小树站在一起,两者影子的高度有何不同呢?”有的学生猜测一样高,有的学生猜测小树的高,还有人猜测自己高。教师随之通过多媒体再现了此情境,并引出“比例”这一概念,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两数之比。随后,学生又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图片长和宽的比以及购买食品等案例加深了对比例知识的了解,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和效率。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組织开展生活化教学情境和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学生融入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想要展开进一步探究,有效提升了数学学习效率。[2] 二、设置活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课堂教学主要以活动为主线,因此更多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活动的组织,想要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求广大教师通过创新和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