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镇六间房村支部加协会模式引领
农民致富
复兴镇党委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方法,在六间房村大力推行“支部+协会联农户”工作模式,重点打造肉牛养殖合作社、绿色稻米加工合作社,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开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一、强化指导健全制度,推动“支部+协会联农户”活动规范化
在开展“支部+协会联农户”活动试点的基础上,按照“抓组建,促规范,树典型,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推动了“支部+协会联农户”活动深入开展。
1、引导协会建设“起好步”。帮助村党支部制订《协会章程》、《入会申请表》、《协会会员基本情况档案卡》等系列协会材料样本,制订了详细的《农村专业协会成立工作流程》,既便于各村操作,又规范了组建程序。
2、创新协会运作模式。在组织、发展产业协会上,不拘形式,因地制宜,因产业而宜,主要采取了四种运作模式。一是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走“支部+协会联农户”之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协会为会员和群众提供系列化服务,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引导下,统一为会员提方便,最大程度地维护会员的经济利益,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发挥科技干部
的技术优势,走“科技人才+协会”之路。例如,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协会,由旗畜牧局技术干部统一技术指导,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养殖环节的科技含量。三是结合旗直部门党建邦联、定点帮扶等政策,创新“部门+协会”模式。例如,绿色水稻加工协会由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帮助会员提供优质种子、测土配方肥等,解决技术问题。四是结合龙头企业,走“公司+协会”之路。北京华牛公司投资在六间房村建立肉牛养殖小区并签订协议回收肉牛,由公司向农户无偿提供技术。
4、指导协会规范化运作。协会成立后,坚持先发展,后规范。一是抓宣传。通过印发宣传材料,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宣传协会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农户加入协会的积极性。二是抓队伍。加强队伍管理,积极发展会员,对每个会员的生产、经营管理、特长建档立卡,实行户籍管理。三是抓服务。加强信息引导,为会员提供良种物资、技术信息和资金信贷等服务,切实解决会员产销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抓维权。出面帮助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五抓设施和阵地建设。把协会生产基地建成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功能齐全,为协会发展打造广阔的平台。如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协会,培育“企业+基地+农户+市场”于一体的产业化模式,实行“五统一管理”,实现“小农户、大规模、小企业、大群体”的经营格
局。
二、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形成基层党组织与协会的合力 坚持协会建设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联合起来闯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坚持支部领办,为产业协会“领好路”。六间房村党支部依据农业生产布局,立足产业优势,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协会,让协会成为农民增收的龙头。一是支部领办型。由支部牵头领办、创办协会,党员示范带头,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户加入协会。二是支部介入型。由专业大户、农村“能人”自发创建协会,农村党支部委员、党员按照协会章程入会,实现党支部对协会的领导。三是支部引导型。村党支部指导、帮助协会健全和完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规范其内部管理。四是支部服务型。村党支部为协会和农户提供组织、生产、销售等服务,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坚持党管协会,为协会发展“服好务”。坚持党管协会与协会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强调党支部对协会的领导,为协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党组织按章办事,帮助协会出谋划策、加强组织引导、主动搞好服务。推行支部和协会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引导群众选举为人正派、综合素质强,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头雁”担任协会会长。
3、坚持党员先入会,为协会会员“带好头”。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入会,把党员干部推向专业协会的关键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一是让党员干部在协会中挑大梁。六间房村党支部积极为协会推荐人才,帮助协会选配负责人,党员会员主动做好群众工作,为农户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根据产业化经营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开展多次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开展“双向培养”活动。把党员培养成产业带头人,把产业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党员在经济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更加突出,党支部在引领经济发展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今年,全村以产业协会为依托,举办各类培训班近20场(次),下发各类培训材料1000多份,培训农民400余人次,建立科技致富示范点2个,帮助农户签订产销合同13份,协调处理各类经济纠纷15次,有2名致富能手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
三、围绕中心发挥作用,实现党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支部+协会联农户”的工作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村级党组织在村级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党建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
1、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实践了发展主题。“支部+协会联农户”模式,使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特色经济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2、搭起了党员与群众交流发展经济的平台,增强了党组织的活力。党员和群众在协会中相互交流致富经验,共同分析掌握市场行情,探讨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共同进步、共同致富的目的,村级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
3、转变了党员干部作风,发挥了党员和致富能手的带动作用。“支部+协会联农户”活动,使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找到了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平台。一是党员率先入会,率先发展产业,率先致富,并结对帮扶会员,充分发挥了在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利用协会优势,及时向农民传授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优秀人才,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三是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既促进了农民群众观念的转变,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又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
4、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了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转型。通过旗、镇两级的帮扶、支部的引导、干部的服务、党员的带动,六间房村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建好村
级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向镇级拓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六间房村2010年通过肉牛养殖协会带动养殖户近200户,每户增收2万余元;通过水稻加工合作社带动种植户300多户,每户增收7000多元。支部加协会的模式,有效带动了百姓致富,也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关系,为复兴镇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循之路。
六间房村党支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