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因此双方都从交易中获得收益。征收税收后,卖者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而买者得以较高的价格得到商品。这就阻止了一部分交易的发生,并降低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来计量的社会福利。注意到税收由厂商和消费者共同承担,但部分交易中的利益不复存在。
让我们来重新思考下第一个故事。如下图所示,当企业向官员支付贿赂时,企业的成本上升而均衡的价格从P1 上升到P2 ,而企业收到的实际价格从P1下降到 P3。由于交易量的减少,净损失(图中粗线围住的部分)发生。注意到消费者和生产者,而不仅仅是生产者自己负担了腐败的贿赂(图中阴影部分),因此贿赂事实上是从社会向官员的财富转移。以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来度量的社会总福利下降。 贿赂 0 价格 供给 P2 P1 需求 腐败 P3 需求 商品 供给? 供给 0 如同税收,贿赂支出降低了每一价格下的供给量,提高了均衡价格,导致净损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负担了贿赂。
图4:由支付给官员的贿赂带来的商品市场上的净损失
另外,如同税收,腐败降低了资本的边际产出,降低了投资率以及经济增长的速度,Mauro(1995)对BI提供的腐败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67个国家的样本数据表明:腐败程度越高,投资占GDP比重越低。Mauro得出结论:在给定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如果菲律宾将本国的腐败程度降低到新加坡的水平,菲律宾的本国投资占GDP比重将提高6.6个百分点。因此,腐败降低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腐败有着和税收相同的效应。(Wei 1997a)
3.2.2 剩余转移型的腐败:竞争性商品市场被转化为垄断性市场
我们再来考虑下第二个例子。如果厂商必须持有许可证才能进入某一行业时,负责“挑选”厂商并发放许可证的官员就像一个出售商品以最大化利润的垄断者。考虑到其边际成本(递增的被发现的风险)以及边际收益,官员会用部分许可证来换取贿赂,而按规定发放另
9
外些许可证。这一对行业的管制减少了企业的数量,并降低了市场的竞争性。 贿赂 0 价格 边际成本 Pm 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 边际需求 需求 腐败 0 收益 商品 为索取贿赂创造机会的许可证,将产品市场由一个竞争性市场变为垄断性市场,垄断定价带来了净损失。 图 5: 商品市场竞争性下降带来的净损失 上图展示了由于商品市场从竞争市场变成了垄断市场(Bliss and Di Tella, 1997)而带来的净损失(图中用粗线包围的部分)。当产品市场是一个垄断市场(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时,市场中企业对产量和价格有一定的控制权。为了最大化他们的利润,垄断厂商会索要一个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Pm),阻止了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交易的发生。
正如前文提及,如果从腐败得到的潜在贿赂足够大,官员就有激励来创造管制使他们成为许可证的提供者。当官员管制行业并索取贿赂后,受到“保护”的企业会最大化他们的垄断利润,这一人为的“双重垄断”加剧了社会福利的损失。
3.3 经济效率损失:
从前面的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到腐败不仅仅导致了收入的重新分配,还通过不同的方式造成了净损失(Deadweight loss)。然而,腐败的恶果远不止此。垄断的社会成本应该包括净损失,以及竞争成为垄断厂商所耗费的成本 (Posner, 1975) 。
3.3.1 争夺垄断权的竞争:配置的效率未受损
商品市场上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员分配许可证的方式。让我们首先假设官员将有限的许可证发给愿意支付最大贿赂的厂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成本最低的企业才支付得起最高的贿赂,无效的企业不能进入,而资源配置的效率没有受到进一步的扭曲(Bardhan, 1997)。
如下图所示,如果企业争夺垄断地位(许可证)的竞争足够激烈,所有的垄断利润(图中阴影部分)都会通过贿赂转移到官员处。这样,企业间为得到垄断地位而展开的“贿赂竞争”使得官员的收益最大化,而没有继续扭曲效率。
10
价格 0 如果企业争夺垄断地位(许可证)的“竞边际成本 争”足够激烈,所有的垄断利润会通过贿赂转移到官员处。然而,进入市场的企业仍然是那些能够以最低价格提供商需求 品的厂商。资源配置的效率没有受到进一步的扭曲。 商品 图 6: 厂商竞争性的贿赂保持了商品市场的配置效率 3.3.2 企业家才能被配置到非生产性的活动中
现实比上述这个假象的“腐败的游戏规则”要复杂的多。现实中,官员要考虑除了贿赂以外的许多因素,诸如对特定“客户”的偏好或是裙带关系 (Bardhan, 1997)。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只能提供高价低质产品,却擅长“拉关系”的企业有机会得到许可证并进入市场,从而导致商品市场上的低效。
Murphy, Shleifer, and Vishny (1991) 指出:当能干的人将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在非生产性活动,诸如寻租和腐败行为,而非创新等生产性活动上时,经济资源配置低效产生了。根据 (Baumol, 1990), 企业家才干有时是非生产性,甚至破坏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戏的规则”。如果通过腐败能够得到可观的财富、权利和地位,那么一个社会中最聪明且富有创造力的人就会将他们的智慧用于非生产性活动,这进一步加剧了腐败对经济效率的扭曲。
3.3.3 保密性的需要:更多无效的资源配置
此外,很多研究强调腐败的保密性的需要所造成的效率扭曲。现实中,当企业贿赂官员后,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交易”的保密性,诸如修改报表或者是贿赂其他官员。这加剧了经济效率的损失,提高了腐败的社会成本。
Shleifer and Vishny (1993)指出:腐败的保密性的需要会将一国的投资从教育、 公共卫生等高价值产业转移到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低价值产业,因为后者受到的监督比较少而“易于操作”。保密性需要同时解释了为何腐败更多地发生在公共项目。为了避免被发现并受到惩罚而投入的精力和经济资源使腐败对经济造成的扭曲比税收更大。
3.4 腐败是经济的润滑剂?腐败内生还是外生
我们经常能听到“腐败的美德”的故事。说的是贿赂是“润滑剂”,能够加速官僚体系
11
的运转速度。作为供给-需求分析的小结,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该说法做一评论。
驳斥这一论断的关键是:究竟官僚体系低效是腐败产生的外生原因还是腐败的内生结果?是官僚制度不可避免的低效率,只能靠贿赂来加速?还是低效事实上是官僚预期到潜在的索取贿赂的机会后而造成的结果?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列举的两个例子所说明的,以及在文中反复强调的:在多数情况下,腐败是被诱致的。如果官员能够造成行政上的拖延,如果他们能将管制复杂化,他们就创造了索取贿赂的机会。事实上,官员总是有制度空间将“折磨”企业的行为条文化。 (Wei and Kaufmann, 1999). 如同在我们的故事中,检查污染的官员能够多报企业应交的税收,而监管产业的官员也总是想“保护”一些容易操作的行业、发放有限的许可证。
因此,腐败不是“治疗”官僚低效的良药,相反,却是低效的诱因。“润滑剂”一说完全颠倒了原因和结果。在对58个国家中2400企业做了调查后,Kaufmann and Wei (1998)指出,在一个国家里,企业的管理者支付贿赂越多,花在和政府官员“谈判”上的时间也越多。这支持了“折磨企业的贿赂”以及“内生的妨碍物”的观点,驳斥了外生障碍和“有益的润滑剂”的观点。
即便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官僚低效确实无法避免,而腐败能够缩短办理手续时间,考虑到腐败的成本,包括收入差距拉大,净损失,以及为了寻找腐败机会和为了保密而扭曲的经济资源,节省下的时间是否足以弥补腐败的成本诚然是个问题。
四、 腐败的对策
4.1工资、监督和惩罚: 供给的下降
我们在第二部分中提到了一些决定供求曲线的因素,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使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从而成为治理腐败的一种方法。
不同职业的人会强调不同的防治腐败的方法。大部分媒体的分析、报道将重点放在增强公众的监管上;法律界的人士会提出加大对腐败涉案人员的惩罚力度。自从Gary Becker (1968) 以来,许多经济学文献聚焦于“效率工资”上,也就是腐败的机会成本。 在经济学家的眼中,工资既是对官员的吸引,又是对其的束缚。
然而,在实施这些反腐措施的过程中,以下三点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无论是高薪养廉、加强监督或是加大惩罚,政府都必须为此支付巨大成本。因此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做出反腐的决策可能是很困难的,他们必须权衡短期中完善法律制度所带来的高昂成本与长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