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作者:卢艳丽 王昱
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2期
【摘 要】白城市是吉林省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生态安全问题十分严峻。本文在分析吉林省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构建白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补偿;白城市 1 白城市概况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地处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西南略有抬升。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有汉、蒙、回等多个民族,总人口230万人。
但是,目前白城市生态问题的敏感性依然极高,生态安全问题依然严峻[1]。同时,白城市又是绝对的欠发达地区,境内的五个县区市中有通榆、镇赉、大安三个国定贫困县,洮南一个省级贫困县[2]。旅游资源丰富、经济与生态“双贫困”的现状,使得白城地区面临快速发展旅游经济,改变当地居民生活现状的迫切需要,同时还必须应对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承担起作为生态保护的责任。 2 白城市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 “三化”问题严重
白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表现之一为“三化”——土壤沙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该区的三化问题存在已久,受到广泛的关注,是制约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 2.1.1 土壤盐碱化问题
白城市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低平原地区,占该区盐碱地总面积的78.44%,特别是南部低平原,土壤盐碱化程度严重,并常与沙化在地理上相间分布。其中轻度盐碱化土地面积占29.8%,中度盐碱化土地面积占35.5%,重度盐碱化土地面积占34.7%。总体来说,吉林西部的土地盐碱化呈现出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趋势。 2.1.2 草原退化问题
目前,白城市草原超载量达50%,而退化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2%,严重破坏了白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制约了白城市草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的调查数据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