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育种学的主要原理和技术
摘要
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本文将讲述微生物育种学的主要原理和技术。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 原理 方法 技术
1.微生物育种学的主要原理
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其原理如下:
生物进化过程中微生物形成完善的代谢调节机制 → 不会有代谢产物的积累 → 解除或突破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控制 → 目的产物积累 → 微生物育种的目的
2.微生物育种学的主要技术
2.1 自然选育
就是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一般认为自然突变有两种原因引起,即多因素低剂量效应和互变异构效应。所谓多因素低剂量效应,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低剂量的宇宙射线、各种短波辐射、低剂量的诱变物质和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诱变物质等作用引起的突变。互变异构效应是指四种碱基第六位上的酮基或氨基的瞬间变构,会引起碱基的错配。自然突变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菌种退化而导致目标产量或质量下降;另一种是对生产有益的突变。为了保证生产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应经常地进行生产菌种自然选育,以淘汰退化的,选出优良的菌种。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法,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但是自然选育的效率低,因此经常要与诱变育种交替使用,以提高育种效率。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以及校正酶系的校正作用和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诱导修复等作用,使得自发突变几率极低,一般为10-6 ~10–10。所以常规育种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通过常规育种提高菌种生产能力、筛选高产菌株的效率较低,效果不明显。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规育种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纯化、复壮、稳定菌种。
2.2 诱变育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变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且找出发挥这个变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合适的环境下合成有效产物。诱变育种和其他育种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收益大、方法简单等优点,是当前菌种选育的一种主要方法,在生产中使用的十分普遍。但是诱变育种缺乏定向性,因此诱变突变必须与大规模的筛选工作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人们用于诱变育种的诱变因素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前者包括紫外线、激光、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等;后者主要是烷化剂(包括EMS,EI,NEU,NMU,DES,MNNG,NTG等),天然碱基类似物,亚硝酸和氯化锂等。在物理诱变因素中,紫外线比较有效、适用、安全,其他几种射线都是电离性质的,具有穿透力,使用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化学诱变剂的突变率通常要比电离辐射的高,并且十分经济,但这些物质大多是致癌剂,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目前,多种诱变剂的诱变效果、作用时间、方法都已基本确定,人们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各种诱变剂以达到预期的育种效果。通过诱变处理,在微生物群体中,会出现各种突变型个体,但从产量变异的角度来讲,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负变株。要从中把极个别的、产量提高较显著的正变株筛选出来,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突变株的分离和筛选是诱变育种的关键,体现了突变不定向性和筛选定向性。为了获得我们所需的突变株,使得突变株的新表型得以表达,淘汰原养型或负变株,必须设计一个良好
的筛选培养基和确定合适的培养条件。筛选的步骤主要分初筛和复筛,初筛以量为主,选留较多有生产潜力的菌株,复筛以质为主,对少量潜力大的菌株的代谢产物量进行精确测定。筛选的方法依据目的物不同而异,常用的方法有浓度梯度法、影印平板法、生长谱法、琼脂平板活性圈法、纸片法、夹层培养法、循环筛选法以及与电脑化、智能化的高效筛选技术相结合的现代方法。 2.3 杂交育种
杂交是指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一种遗传重组方式。杂交育种是利用两个或多个遗传性状差异较大的菌株,通过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和遗传转化等方式,而导致其菌株间的基因的重组,把亲代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后代中的一种育种技术。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实现不同的遗传性状的菌株间杂交,使遗传物质进行交换和重新组合,改变亲株的遗传物质基础,扩大变异范围,获得新的品种。同时不仅可克服因长期诱变造成的菌株活力下降,代谢缓慢等缺陷,也可以提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降低对诱变剂的疲劳效应。本小节将主要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这种常见的育种技术来介绍杂交育种。 2.3.1 原生质体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就是把两个不同亲本菌株的细胞壁,分别经酶解作用去除,而得到球状的原生质体,然后将两种不同的原生质体置于高渗溶液中,由聚乙二醇(PEG)助融,促使两者高度密集发生细胞融合,进而导致基因重组,就可由此再生细胞中获得杂交重组菌株。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具有许多常规杂交方法无法比拟的独到之处:由于去除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