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国大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发现新加坡与中国大陆在课堂结构上确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大陆的课堂教学一般是40分钟(也有30分钟、45分钟、甚至50分钟的),每节中间休息10分,并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六种课型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不同课型有不同的任务。对此,C老师有生动的比喻,他把新授课比做―是从河蚌中掏珍珠‖,练习课比做―把掏出来的珍珠擦亮‖,复习课是―把这些珍珠串成了项链‖,而最近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则―相当于把项链卖出去‖,足见中国大陆一线教师对课堂结构的重视。
张奠宙(2002)曾分析说,大陆课堂结构的这些基本要求从前苏联传入一直沿用至今,虽已历经多次改革(目前的新课程改革认为是第八次课改),但仍未脱离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五段式‖--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巩固、作业-- 的基本框架。这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说明这种课堂结构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而且结构本身的内涵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如C老师把原来的―复习引入‖改为―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把原来的―新授‖改为―探究与验证‖,把原来的―巩固‖,改为―应用与拓展‖等,体现了作为特级教师对原有课堂结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中国大陆的教师更多的会考虑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有效,有些设计可谓到了经典的程度,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完成教学任务。
新加坡的课堂结构多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环节。新加坡教师有时会在一节课30分钟里,把20分钟都用于复习或订正作业,而把剩下的10分钟用于讲授新知识,有时会连上两节一个小时,半小时讲解或讨论,半小时做作业。有时会整堂课都讲例题,且有五、六个例题,结束后也很少有小结,而这在中国大陆都认为是不规范的。新加坡没有我们平常理解的一节课的概念,一般每天从上午7点半到下午1点半连续不断地上课,下午放学或安排其他课外活动,每节课中间没有休息(除了九节课中间的半小时休息时间)。新加坡的教师更多的会考虑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还能学习多少,顺着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教学进程。
但值得指出的是,他们都遵循了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感知——抽象——理解——应用‖,数学教学效果都令世界各国瞩目(关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学生在国际大型数学成绩比较研究中的表现,可见范良火, 2005)。
2008年11月,我们专程请新加坡的这位特级教师(访谈中S老师)与大陆的特级教师林良富(访谈中的C老师)就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展
示,下面是课题组成员杨宏老师听课后的理解和发现。
“回顾罗(S)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对话中没有一句定义概念的语言,但是抽象的概念却在学生直观的操作活动中被生动地建立起来了。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所说的:‘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以被动方式获得者,理解得更好也更容易保持’。对比我自己的教学,我不由得为这位新加坡老师的教学智慧所折服,‘容积’,这个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并非教学重点的几何概念,一般是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去教学的,然而到了新加坡老师这里,‘容积’却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她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了‘制作——比较’的实验活动,把原本很抽象、难以感知的几何概念转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比较的事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创造’几何概念,亲身体验概念的产生和表现,从而建立起几何概念的正确表象,我觉得这样的几何教学扎实而有深度,带给学生的感受远比我的简单引入所要深刻的多。
事实上,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应该属于直观几何,学习直观几何就得采用儿童喜欢的剪一剪、折一折、搭一搭、量一量等具体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自接触、观察、测量、制作和实验,把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协同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从而掌握几何概念,形成空间观念。我觉得,今天新加坡老师能让学生把容积‘做’出来,那么在我们今后的几何教学中,是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做’呢?相信他们也能‘做’出表面积、体积、面积、周长?? 此外,罗老师的课堂教学还带给我另一思想上的冲击,仔细回味她的两个实验活动,不论是课始的‘周长相同、面积不同的长方形’比较,还是‘课中的侧面积相同、容积不同的长方体’比较,无不体现出数学重在思维的特点,可以说,罗老师的课堂是朴素而有深度的,她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教给了学生思维的方法。新加坡总理曾说过,新加坡‘要培养会思考的人’,从今天的课堂上这句话得到了印证。反思我们正在进行中的课程改革,不少专家都在疾呼‘不要让数学课失去数学味’,但实际的课堂中又因为过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我们的许多课堂走进情境创设的误区,太多花哨的非数学素材削弱了数学的思维性,表面上很热闹的课堂却很少带给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新加坡老师无疑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关注学生、关注思维的课堂才是真正具有数学味的课堂。”
结论:
(1)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上两国的共性多于差异
在对数学学科与有效教学的认识上,两国教师的观点趋于一致,都认为数学是经验性与演绎性的辨证统一,有效教学意味着有效学习。都注意关注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衡量标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随
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数学作为―最具公共语言的一门学科‖,使―各国数学及数学教育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吴晓红、郑毓信, 2007)。这种共性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奠宙曾指出,―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特有规律,把隐藏在大量实践背后的因果线索理清楚,并上升到理论‖ (转引自范良火, 2003)。两国教师对数学与数学教育、有效教学的一致认识,从一个侧面说明数学教学要重视经验性与演绎性的辨证统一,不能搞极端化,也就是说,数学教育不仅要关注数学自身的逻辑推演过程,也要合理地帮助学生经历获得数学知识结论的具体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关于数学的结构和体系,而在演绎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对所得到的数学知识结论的解释与应用,这可能是数学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和特有规律之一。
(2)教学设计上的差异受两国文化、教学理念与个人教学经验的影响 在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上,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的数学特级教师也有许多共性,但受各自不同的文化、教学理念与个人教学经验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新加坡多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由地安排教学环节,―以学促学‖,而中国大陆则是根据教学目的规范性地组织课堂教学,―以教促学‖。我们认为,这些差异各有所长,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值得互相借鉴和学习。
5、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证研究中发现
(1)重视小学生数学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情感
我们看实验前后随机抽查作业反馈表可见一斑。
表3 镇安小学五年级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习情况对比 数据 项目 实验前 格式正确、书写整齐 图形、图表正确 计算准确无误 推理合乎逻辑 解题简捷巧妙 实验后
实验班 (N=40) 53.6% 71.4% 78.6% 53.6% 21.4% 91.1% 75% 92.8% 对照班 (N=40) 58.9% 69.6% 82.1% 58.9% 25% 55.4% 66.1% 80.3% Z P -0.556 >0.05 0.209 >0.05 -0.467 >0.05 -0.556 >0.05 -0.452 >0.05 4.664 1.038 1.972 <0.01 >0.05 <0.05 格式正确、书写整齐 图形、图表正确 计算准确无误
推理合乎逻辑 解题简捷巧妙 80.4% 55.4% 57.1% 28.6% 2.748 2.985 <0.01 <0.01 我们发现实验班作业情况明显改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元认知训练,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为何学,学习受何种因素的影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自我意识和体验,并通过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监控他们的学习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策略水平。
其二,由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策略水平得到了提高,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上获取了成功,这种成功的体验促进了他们的数学学习情感。一年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通常做到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重思考,多反思,碰到困难学会先自己解决再寻求帮助;在学习的进程中,有计划、有目标;在学习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对不懂的问题能自己学着思考,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学生们一改被动学习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在改变学习态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情感有了良好的变化。
(2)小学数学采用大单元教学策略是可行的
本课题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整理和重组,形成大单元教学序列。主要采用以下四种策略
①对单元内容进行细化
新课程教材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数学知识,教师对于内容的安排和具体的教学有很大的主动性,教学参考仅仅给出了每一单元的总体课时安排和教学建议,我们对新课程一——六年级的各册内容进行分课时安排,细化到每一个课时的内容安排,并对单元的教学提出学习意见。
②对教学单元进行重组
从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对认知结构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如下图:
存贮 移 转 原有认知结构 新信息新的认 加工、处理(顺应、平衡) 输出(同化) (问题) 知结构 解决问 题 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知识单元是以逐步呈现的方式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教学难点的分散,让学生不断对认知结构进行微调,适合学习起点比较低的学生。而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在教学中先建立一个新的认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