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评估知识手册》(学生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6 17:20:0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部分 学校校情校况

1.我校的育人理念是什么?

我校的育人理念是:立德,立业,立人。 2. 我校的校训是什么?其具体内涵是什么? 我校的校训是:厚德、求真、博学、创新。

具体内涵解释是:“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体现了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举万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思想。学校以德立校,师生以德立身,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和谐共生。“求真”就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既体现了大学的科学精神,也体现了“学做真人”的素质教育思想,以及“真才实学、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博学”意谓求学、为学要广泛学习,博采众长,学无止境。“创新”即:教师治学,学生求知,学校办学,都需要发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厚德、求真、博学、创新”是一个整体,校训以“厚德”开宗明义,既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又表明了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和谐共生的教育理想;“求真”是校训的核心,是实现大学功能的根本保证,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规律、探索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博学”是“求真”的基础,“创新”是“求真”的导向。校训既提出了做人的道德准则,又提出了治学的科学精神。其内涵既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又契合时代进步精神。

3.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4. 我校有哪些教学单位?

学校设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药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动漫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等2个教学部。

5. 我校现有多少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哪些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42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药学)、艺术学等七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类专业占43%,管理学类专业占

17%,基本符合我校以工、管为主的学科专业定位,初步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规模与结构相协调的专业布局。

6. 我校“四注重、四突出”的人才培养思路指的是什么?

我校“四注重、四突出”的人才培养思路指的是: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德育为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职业生涯教育,突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7. 我校“五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什么?

我校“五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立德、立业、立人”“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学校、企业、研究所”“三位一体”的育人主体;“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训练”“三位一体”的育人过程;“地方性、应用型、职业性”“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8. 我校“三平台、六模块”的课程体系指的是什么?

“三平台”是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三个课程平台; “六模块”是指: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生涯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六个模块。

9. 我校“一主线、四层次、五平台、八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指的是什么? “一主线”即指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

“四层次”指每一个专业实践都应包括公共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内容;

“五平台”是指学校为实践教学搭建的实验实训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就业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

“八模块”是指素质训练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实训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应用与创新模块、社会实践模块。

10. 我校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指的是什么?

学校于2006年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并将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实施这一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学校逐步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成人、成长、成才为主线,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制定了《素质

教育课程管理办法(暂行)》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实践学分认定实施办法(试行)》,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素质选修课需修满8学分;素质拓展实践需修满4学分(包括社会实践必修1学分)。

11. 我校实施的“大学生生涯教育计划”指的是什么?

2011年,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场的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搭建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平台,开设生涯必修和选修课程,并逐步为本科生配备“生涯导师”,实施了“大学生生涯教育计划”,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展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创业实务等方面的咨询、指导与服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全覆盖、全过程、分阶段、多形式、开放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2. 我校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的是什么?

为贯彻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程”,我校于2012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出台了《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皖新院教〔2012〕28号)。同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级“大创计划”实施高校,并获批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73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2013年,又获批64项。

13. 我校“三自主、三开放”的体育教育模式指的是什么?

我校推行“三自主、三开放”的体育教育模式,以体育俱乐部为载体,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实现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资源开放,在体育实践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体验体育运动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4. 我校思政课改革取得哪些成就?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积极推进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实行“主题+专题+模块”的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式、项目式、讨论式等多种模式,构建多元化的“重学习态度,重学习过程,重思政理论素质,重实践体验”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在2011年省思政课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之“大学生择业与创业”一课获评省“精彩一课”。

15. 我校定期开展的学科与科技竞赛主要有哪些?

学校将学科与科技竞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能、以赛促教”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安徽新华学院学科与科技竞赛管理办法(试行)》(皖新院教〔2013〕2号),规范了校级学科与科技竞赛的组织管理。2011年以来,学校定期开展的学科与科技竞赛有: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工程测量大赛、计算机组装调试技能大赛、程序(软件)设计大赛、计算机网络技术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动漫与艺术设计大赛、药学类专业综合实验技能大赛、主持人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计划大赛等。

16. 我校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是什么?

我校已建的精品课程点播平台、精品课程网站和素质教育课程平台等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其中网络教学平台是特指“素质教育课程平台”,网址是:http://tsjy.axhu.edu.cn/。

17. 我校就业服务的“四大平台”指的是什么?

我校就业服务的“四大平台”指的是:校园招聘会推荐、校企合作班订单培养、就业办事处推荐、网上就业市场推荐等四个平台。

18. 我校加强学风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学校成立学风建设工作领导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建立学业导师、大学生学业预警、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违纪处理等制度,制订“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以教风带动学风、以考风促进学风、以榜样激发学风、以制度引导学风”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19. 学校学生社团有哪些?主要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哪些?

我校共39个社团,分别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心理协会、就业协会、创业协会、考研行动协会、经管社、养生协会、邓小平理论协会、英语俱乐部、聚焦法协会、日语俱乐部、力行国学社、美食家协会、书画协会、新声文学社、0梦读书社、晨风文学社、饭团动漫社、求美摄影协会、松欧梦乐社、小蚂蚁手绘协会、Show艺工艺、魔术协会、科技与创新协会、建筑与工程协会、计算机协会、计算机组装联盟、大学生数学建模协会、汽车爱好者协会、乒乓球协会、

搜索更多关于: 《评估知识手册》(学生版) 的文档
《评估知识手册》(学生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5iec0j6ol47le04llbx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