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
编辑[xiāo suān]
[1]硝酸是一种强氧化性、腐蚀性的强酸。硝酸易溶于水,常温下其溶液无色透明。其不同浓度水溶液性质有别,市售浓硝酸为恒沸溶液,质量分数为69.2%(约16mol/L);质量分数足够大(市售浓度最高为98%以上)的,称为发烟硝酸。硝酸易见光分解,应在棕色瓶中于阴暗处避光保存,严禁与还原剂接触。硝酸在工业上主要以氨氧化法生产,用以制造化肥、炸药、硝酸盐等;在有机化学中,浓硝酸与浓硫酸的混合液是重要的硝化试剂。
目 录
1硝酸市场未来走势前瞻 2发现历史
2.1 世界史 2.2 中国史
3存在分布 4物质结构 5物理性质 6化学性质
6.1 酯化反应 6.2 硝化反应 6.3 氧化还原反应 6.4 典型反应
1硝酸市场未来走势前瞻
(一)2013年市场走势前瞻
硝酸作为基础无机化工原料之一,其市场需求与全球经济整体情况、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速度密切相关,下游产品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将直接影响硝酸生产与市场,据此分析2013年浓硝酸的市场将会显现端
(二)发展建议
[2]随着国内浓硝酸生产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区域间存在一定不均衡性,未来国内硝酸工业发展应形成单套装置规模化,新建装置起步应在10万吨/年以上;今后新建装置要对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提升,主要采取双加压法先进技术生产,实现装置自动化和技术先进化;现有硝酸装置应加大下游有机甚至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与衍生,针对未来国内TDI/MDI装置建设加快的形势,区域内硝酸企业应主动与扩建和新建TDI/MDI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避免国内硝酸装置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保证我国硝酸工业健康良性发展。
2发现历史
世界史
贾比尔·伊本·哈扬[3] 公元八世纪,阿拉伯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扬(Jabir ibn Hayyan)在干馏硝石的时候发现并制得了硝酸,这是人类关于硝酸最早的记录。同时,他也是硫酸和王水的发现者。[4]1905年,挪威出现了电弧法生产硝酸的工厂,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硝酸工业化尝试。
1908年,德国建成了以铂网为催化剂的日产能力3吨的硝酸厂
1913年,合成氨问世,氨氧化法生产硝酸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至今依然是世界上生产硝酸的主要方法。[5]
中国史
1935年,在中国化学家侯德榜的领导下,中国建成了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永利宁厂(现南京化学工业公司)。[6]
1937年2月,永利宁厂第一次生产出优质的硝酸,但开工不到半年就遇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由于硝酸与国防工业密切相关,日方多次威逼永利宁厂合作,均遭侯德榜拒绝,因此工厂遭日机轰炸而停产。[5]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硝酸生产逐渐恢复,但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在1949年,我国的硝酸生产企业只有两家:永利宁厂和大连化学厂(现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年产量仅4200吨.
1951年5月,大连化学厂的炼焦、合成氨、硝酸和硫酸等车间的生产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产出了硝酸产品。
1952~1958年之间,我国先后在吉林、兰州、太原等地建成了综合法硝酸装置,其中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的浓硝酸在1997年之前的几十年里一直蝉联着我国最大装置的桂冠。[5]
1980年起,中国国内硝酸产业的发展开始加速,总产量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中国的硝酸工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总产量年增速达到了15%~20%。但这个时期中国硝酸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早期的常压法、综合法工艺装置多为淘汰型生产线,高压法装置全部靠进口国外的二手设备。不久,山西化肥厂(现天脊集团)从国外引进了中国第一套双加压硝酸装置,从此中国的硝酸工业开始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5] 1999年,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四合一”机组,并应用于云南云峰化学工业公司,从此加快了中国硝酸双加压工艺国产装备向国际先进水平进军的步伐。云南云峰化学工业公司作为第一个使用国产化“四合一”机组的硝酸生产企业,坚定了中国国内硝酸生产企业选择国产装备的信心。
中国浓硝酸年产量(1986~2008) 2000年后,中国的硝酸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年总产量以高于18%的速度快速增长,拥有各种种类、规模不等的生产厂家约60多家。
2007年11月,中国第一套在满负荷生产条件下实现副产蒸汽自足、还能富余外供蒸汽的国产化双加压法硝酸装置在新乡市永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诞生,标志着中国自己研制的国产硝酸装置完全能够替代进口,中国国内硝酸工业摆脱了对进口装备的依赖。[5]
中国浓硝酸生产历年增长情况 产 量 年 份 (万吨)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27.5 29.0 30.2 31.7 31.8 31.80 1.5 1.2 1.5 0.1 0 (万吨) 5.45 4.14 4.97 0.32 0 (%) 年增长量 年增长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