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5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刷题课时练15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D项正确;A、B、C三项不属于变异的体现。排除。 答案:D
2.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C.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达 答案:A
3.“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④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壮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正是这一现象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与题意不符,④排除。①②③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项。 答案:A
4.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 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解析:根据材料“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敢于反抗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使得有识之
士壮志难酬;而明清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皇权对人民的束缚已达到最大,阶级矛盾尖锐,两部作品都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故C项正确。 答案:C
5.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解析: 宋明时期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理”反映在社会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即为人性,也就是说它将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统治紧密结合。故选B项。 答案: B
6.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体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小说蓬勃兴起和发展是因为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故选C项。 答案:C
7.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B.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解析: 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变化的反映,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的是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所以答案是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南国土疆,山泽连接,远民习俗,多事茶园,上则供亿赋税,下则存活妻子,营生又(取)给,更绝他门。 ——(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
材料二 清人衷斡说:“清初(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晋商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和俄、英
等国。——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当地居民“多事茶园”的因素。
(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清初晋商茶业经营的特点。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山泽连接”“远民习俗”“赋税”“存活”“营生”可以概括为自然条件适宜、习俗传统、满足交纳赋税及日常生活之需。第(2)问,“主要依据”由“晋”“徽”可知是按地域划分。“特点”由“(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可知晋商垄断了武夷茶叶外销;由“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可知晋商经济实力较强;“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可知集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由运销地区可知其兼顾国内外贸易。
答案:(1)影响因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种茶传统;种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或纳税和生活的需要)。 (2)依据:籍贯(地域)。
特点:垄断武夷茶叶的外销;经济实力较强;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经营范围广;国内外贸易相结合。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明代以前 明末清初 内涵与用法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 1919年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