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时可以从文中写的四件事情着手,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可以从文中结尾段总结入手。 参考答案:(1)看自行车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2)看自行车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想为她写点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课堂小结 做题步骤:理考点 →审题干→解文意 → 巧表达
附: 风中的丁香花
①今年初春,我满怀对文学的向往和憧憬到北京去,参加某作家进修班。时间像一只飞鸟倏地掠过,转眼到了分别的时刻。望着同学们相互道别,想到将回到原地,继续那庸常而平静的生活,我心中不免有些怅然。离开之前,带着对北京的依恋,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沿着那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穿梭在喧哗的人群中,或许是我还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中,觉得连空气都弥散着淡淡的忧伤。 ②不经意间的一回眸,我看到了她,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白色的裙裾在风中飘飞。她神色平静,目光清澄如水,宛如一株不起眼的丁香花。面前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我写的书。
③出于好奇心的驱动,我走上前去,拿起一本书轻轻翻阅。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名是《心的翅膀》,暗黄色的后页上赫然写道——如果非要问我,到底为什么而写?我会告诉你:我只想留下点什么,留下一点我活着的见证。还有:希望那些拥有健康体魄和灵魂的人,在合上我的这本书以后,对生活会更感兴趣。 ④这几行字如温润的水滴,在我那颗被岁月打磨得冷硬的心上,溅起朵朵晶莹的水花。接着翻看下去,每篇像泉水一样潺潺流淌的文字,都是这位残疾女子的生命清唱。站在人潮汹涌的街头,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⑤我捧着书看了一会儿,抬头对她说:“我要买这本书。” ⑥“我给你签个名吧。”她轻轻地说。我翻开书的扉页,捧到她面前,她用嘴咬着左边的衣袖,用仅能活动的两根手指,吃力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罗爱群。 ⑦望着她微微喘息的脸庞,我这才发现她的身体比预想的更糟糕。我无法想象,在一个个孤单的日子里,她是如何咬着牙,忍着痛,仅靠两根手指的力量,书写生命中的爱与痛,以及生活中的细微感动。
⑧我看了书价,掏出30元钱递过去。正欲离去,只听她说:“稍等一下。”声音里带着急促。她用弯曲的手指,缓慢地从包里摸出一元钱,递到我的面前。看我迟疑着没有去接,她淡淡地说:“这是找你的钱。”
⑨那份近乎执拗的坚持,让我看到她柔弱外表下包裹着一颗自尊自爱的心。我轻轻地俯下身拥抱着她,在她耳边小声地说:“姑娘,我向你致敬!”
⑩离开北京,回到了熟悉的小城,我偶尔还是会想起她,那个坐在轮椅上售书的女孩。有一天,无意中在百度上搜索到她,了解到她的一些经历,令我既吃惊又心疼。
○11她自小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凭着对文学的痴迷,用文字书写着人生。那些文章是她趴在床上,用牙齿叼着袖子,借此来移动手臂,一字一句写出来的。每写一个字,都是对耐力和毅力的考验,她硬是坚持下来,并出版了三部文学作品。
○12在最美好的年纪,她曾遇到爱情,只是爱情打了个晃悠,又悄悄地溜走了。伤心之余,她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可面对手腕上留下的疤痕,善良的她选择了理解和接受。她说,我的记忆就像一张过滤的网,关于好的都留了下来,不好的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全部漏掉了。
○13为了能够早些自立,她试着开过小书店,最终以失败收场。其间,她体会到世道的艰难,人情的冷暖。她却宁愿坚信,如果不知道如何活着,就没有资格抱怨生命。
○14即使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她仍然怀着一颗柔软的心,将爱心献给他人:因为体会到失学之痛,所以每卖出一本书,便抽出一元钱捐给贫困孩子;因为从小就很怕黑,所以甘做“爱心天使”,签下捐献眼角膜的志愿书,并发动捐献眼角膜万人签名活动……
○15我儿时患过同样的病,由于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快康复了。几十年来,我可以自由地行走,心向往之,行必能至。相比之下我是何等的幸运,同时心里隐隐有些不安,仿佛我的人生走了捷径,而她却在泥泞中跋涉,走了那么久。就在我对生活感到不满时,那个经历苦痛折磨,从逆境中爬起来的人,脸上淌着恬淡得像清水一样的微笑。因为悲悯自己,进而悲悯他人。这是一种高贵的善良,无论遭遇过多少不幸,始终对世界怀以慈柔之心。
○16我心里生出几分懊悔,那个下午,在人群熙攘的街头,我应该停下脚步。站在一棵大树下,跟她聊一聊文学,聊一聊人生。抑或者什么都不说,翻着她的书,陪她坐上一会儿。
○17这么想来,我的眼前又闪现出她的身影。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心灵如花瓣般柔软,一瓣是阳光,一瓣是坚强,一瓣是善良,一瓣是感恩。像所有美好的植物一样,寂静生长,默然欢喜,在风中兀自开着,兀自香着。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不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
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竟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竟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11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
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