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学生每年通过训练,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和“长期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
(8)、开拓1-6年级的古诗词教学,抓好1-6年级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以更好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9)、进行小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和实践。
(三)、教育科研工作方面:
总体目标: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科研是学校工作的水平线”的观念,积极组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帮助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会运用教育科研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遇到的困难。
具体目标:
(1)、建立一系列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章制度及科研课题申报制度。
(2)、组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开展针对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切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3)、每学期进行教育教学的论文交流会。
(4)、每学期进行县、镇和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的计划交流会、开展情况交流会。
(四)、 校园文化方面:
6
总体目标: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以及学生在校长达6年的实际情况,真正落实学校“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善”的办学目标。
具体目标:
(1)、进一步扩大绿化面积,在市“绿化学校”的基础上争创新的成绩。
(2)、进一步美化校园,加强景点建设,使校园到处都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3)进一步创设校园文化艺术设施,使学生随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4)学校在原有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增设艺术活动小组,形成一定规模,提高质量。学校舞蹈房、展览厅,美术室、电脑房也要进行改造,使之适合学校的定位发展,与优质教育相符。
(5)组织学校图书活动小组,指导学生读好书,培养学生好读书、读书好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读书小组在三年内初具规模。目前主要工作是开始组建读书活动小组,创建电子阅览室。
(6)改建学校校门,使之能展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成果,教育教学要求及所获得的办学成果。
六、 学校特色方面建设目标 1、构建大区域性教育平台
7
总体目标:抓住机遇,建立与相关学校的友好往来,构建大区域性教育平台。 具体目标:
(1)、举办一系列学生的艺术才能比赛和科技素养比赛。
(2)、我们准备引进1—2位高学历青年教师,并采取自培和进修相结合、轮回和相对固定年级教学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 构建民族化教育平台
总体目标: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民族。宏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功能,
具体目标:
(1)、“百德孝为先”,开展具有1—6年级各个年级特点的“感恩教育”。建立1—6年级“感恩教育”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2)、让学生做到7个会:即会弹拨1---2样民族乐器;会唱2--3首民族歌曲;会跳3--4个民族舞蹈;会画4—5幅中国画和少数民族的图画;会讲10--20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故事;会演讲20—30个民族英雄的故事。
(3)、利用校内外的教育活动和学校的景点布置,让学生随时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8
(5)、 民乐、合唱、舞蹈及美术等相关项目能在市县比赛中获奖。
3、 构建社区化教育平台
总体目标: 我们学校地处赤马村内,我们准备积极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研究,让每个学生不但在校内、而且在校外;不但在课堂内、而且在课堂外积极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开展研究性课程的学习,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1)、作为社镇家庭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创造条件。
(2)、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设计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的儿童画。
(3)、不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学校有重大活动,邀请家长参加。
七、保障措施
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听取教工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2、加强校本管理力度,完善和充实学校的规章制度。抓住检查、反馈的过程,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
3、科研作先导,完善学校教科研管理网络。三年内构建市、县、校三级课题框架,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简
9
称双学)课题为主线,三年内应见成效,整体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向学者型教师发展,
4、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三年内以创设激励机制,以带教制和压担子培养好青年教师。以国培和进修相结合,相对固定和轮回年级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以“三心”营造和谐向上的教师队伍,“三心”即“以全心对待事业,以爱心对待学生,以诚心对待同志”。要思考和感悟这“三心”的内涵,开展“我对事业想了些什么?我对学生做了些什么?我对同志帮了些什么?”的各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建立“习得性学习,交流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引导教工在以下五个基本观念上进行再思考,即:
① 教育观——树立教育要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教育观,提高对实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根本认识。
② 质量观——学生学习成绩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但不能代表全部质量。树立正确的面向每一个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质量观。
③ 人才观——全面发展不等于必须全优发展、平均发展,要培养学生成为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发展的人才。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10
④ 教学观——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教书又育人;既重视“双基”,又重视学习能力的全面渗透;既研究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
⑤ 学生观——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