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化学实验基础
考点一 实验装置、操作、目的
1.化学常用仪器使用的“十个”注意要点
(1)酸式滴定管不能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装酸性及氧化性溶液。 (2)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更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可加热,瓶塞不可互换。 (3)烧瓶、烧杯、锥形瓶不可直接加热。
(4)pH试纸检测溶液时不能先润湿,不能直接蘸取待测液。试纸检验气体前需先润湿,试纸不能直接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
(5)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6)容量瓶、滴定管、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需检查是否漏水,托盘天平在使用前需调平。 (7)温度计不能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测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内壁接触。 (8)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9)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或用作反应容器,更不能用来加热或量取热的溶液。
(10)
2.常见装置
(1)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 类型
固体+固体加热
固体+液体加热
固(或液)体+液体不加热
装置
适用 O2(KClO3、KMnO4的气 分解)、NH3[NH4Cl体
和Ca(OH)2反应]
SO2(Cu和浓H2SO4反应)、Cl2、HCl
H2、CO2、NO、NO2、O2(H2O2和MnO2反应)、NH3(CaO和浓氨水反应)、SO2(Na2SO3和浓H2SO4反应)、
Cl2(KMnO4和浓盐酸反应)
(2)常见的净化装置——用于除去气体中的杂质气体
图6-1
图6-2
(3)“万能瓶”:装置如图6-2,其有多种用途
①洗气瓶:A进B出,如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气体。 ②贮气瓶:广口瓶中盛满液体,B进A出,如Cl2可用排饱和食盐水贮存。
③集气瓶: 若A进B出,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CO2;若B进A出,可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
④安全瓶:在气体的制取与性质验证实验中连接该装置(瓶中不盛放任何物质),可有效地防止倒吸,起到安全瓶的作用(此时广口瓶中A管长度同B管)。
⑤观察瓶:观察气泡冒出速率控制气体流速。 3.关于实验装置图评价题的解题策略
(1)查实验装置中的仪器的使用和连接是否正确。 (2)查所用反应试剂是否符合实验原理。 (3)查气体收集方法是否正确。
(4)查尾气吸收装置、安全装置是否正确。
(5)查实验目的与相应操作是否相符,现象、结论是否正确。
例1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选项
目的
实验
A B C D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变式 用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略去)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图6-3
A.加热装置Ⅰ中烧杯分离I2和高锰酸钾固体 B.用装置Ⅱ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C.用装置Ⅲ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
D.用装置Ⅳ检验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两种气体
考点二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1.结论型性质探究的常见方法 (1)证明酸性:
①pH试纸或酸碱指示剂; ②与Na2CO3溶液反应; ③与锌反应等。 (2)证明弱酸或弱碱: ①证明存在电离平衡; ②测定对应盐溶液的酸碱性; ③测量稀释前后的pH变化。
(3)证明氧化性:与还原剂(如KI、SO2、H2S等)反应,产生明显现象。
(4)证明还原性:与氧化剂(如酸性KMnO4溶液、溴水、浓HNO3等)反应,产生明显现象。
(5)证明某分散系为胶体:丁达尔效应。
(6)证明碳碳双键(或三键):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褪色。 (7)证明酚羟基:
①与浓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②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8)证明醇羟基:与酸发生酯化反应,其产物不溶于水,有果香味。 (9)证明醛基:
①与银氨溶液作用产生银镜;
②与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10)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①与水反应; ②与酸反应; ③置换反应; ④原电池; ⑤电解放电顺序;
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⑦同种强酸的对应盐的酸性强弱。 (11)比较非金属的活动性: ①置换反应;
②与氢气反应的难易;
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还原性;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12)比较酸(碱)的酸(碱)性强弱:较强的酸(碱)制得较弱的酸(碱)。
(13)比较Ksp的大小:组成形式相同的难溶物质,Ksp较大的沉淀加稀溶液转化为Ksp较小的沉淀;在离子浓度相同时,首先生成沉淀的Ksp较小。
2.操作、现象、结论的正确性及一致性分析判断 (1)实验现象结论分析型试题常设陷阱
①副反应或带出的杂质可能导致实验结论不准确。
例如:蔗糖与浓硫酸反应时除产生SO2外还有CO2,将两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均会产生白色沉淀;盐酸与碳酸盐反应产生CO2时盐酸会挥发,将两种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均会产生白色沉淀。
②实验现象掩盖事实导致的结论不准确。
例如:铂丝蘸取溶液灼烧时,焰色呈黄色,误认为溶液中含钠元素、不含钾元素。 ③实验操作错误导致的结论不准确。
例如:向溶液中先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误认为溶液中含Fe3+、不含Fe2+;向溶液中先滴加氯水,然后滴加淀粉溶液变蓝色,误认为原溶液中含有碘单质。
④原理应用错误导致所得结论不准确。
例如:碳在高温下置换二氧化硅中的硅,误认为碳的还原性强于硅的(实质是利用平衡移动原理);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在高温下反应制备硅酸钠,误认为硅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的酸性(实质是利用平衡移动原理)。
(2)操作、现象、结论的一致性判断策略
①第一步:明确题干信息,掌握题目要求。属于“因果关系型”“结论与操作相关型”“方法原理应用型”等的哪一类型。
②第二步:认真阅读表格要素,明确表格各栏目信息。
判断原理与现象或结论解释的关系,判断“目的—仪器—试剂”的合理性,判断“仪器(或用品)”与“实验”的对应性,判断“分离、提纯方法”与“原理”的合理性等。
③第三步:逐项判断,不遗漏任何信息。多用排除法、特例法等。
例2 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 ) A
实验操作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实验现象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D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