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盘龙区鼓楼公园雨水资源化利用设计
鼓楼公园以植物配景为主,植物种类丰富,层次高低的搭配赋予变化,乔灌草科学配植,在层次、色彩、品种等各种景观效果的种植都进行了变化,使公园的植物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季相变化。乔木多种植榕树、滇朴、红花木莲、滇润楠、云南樟、天竺桂、日本樱花、复羽叶栾树、水杉等,灌木主要种植有紫薇、紫叶李、垂丝海棠、云南拟单性木兰、华东山茶等,部分灌木与地被植物进行大面积片植,多种植有红叶石楠、红花酢浆草、鸢尾、鹅掌柴、毛鹃、肾蕨、大叶黄杨、金叶女贞、龟背冬青、麦冬、清香木等。丰富的景观层次、丰富的植物栽植对水分的需求量也十分大。 (三)公园灌溉方式
鼓楼公园主要利用自来水对公园内的植物进行灌溉,其植物繁多,灌溉面积较大,需水量大,尤其是在干旱时节,居民用水已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自来水灌溉植物更是问题,不仅影响植物的景观效果,对居民的生活用水构成威胁。 (四)公园道路及硬质景观铺装现状
鼓楼公园硬质铺装普遍采用碳渣砖进行铺砌。碳渣砖以环保的碳渣烧制制作而成,具有渗水性强、防滑性强、美观与舒适等多种优良的特点,加强了雨水的入渗,减少雨水的地表径流,对于土壤吸收雨水起到促进作用,降低了自来水灌溉的用水量,缓解城市用水压力。其它的游路采用汀步的形式,不影响雨水的渗透。
6
昆明市盘龙区鼓楼公园雨水资源化利用设计
三、设计依据
(一) 《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 (二) 《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 (三)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四)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五)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六) 《昆明市主城绿地建设规划(2006—2010)》 (七) 《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八)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 (九)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十) 《城市用水分类标准》(CJ/T3070-1999) (十一) 《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J125-89)
(十二)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十三) 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十四) 与本专业有关的其它设计规范、规定
四、设计原则
(一)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公园需求设计相应的雨水收集系统或设施,对场地现状进行最小干扰化设计,尽量不破坏现状绿地和设施。
7
昆明市盘龙区鼓楼公园雨水资源化利用设计
(二) 经济性原则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
(三) 功能性原则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雨水收集系统。考虑公园的地形、周边环境、植物栽植品种和规模,选择相适应的集水措施,在不影响公园景观的情况下,重视雨水收集的功能特点,方便市民的使用,更方便工作人员的维护。
(四) 美观性原则
以功能性为基础的同时,应兼顾公园的美观性,应将雨水收集系统与公园紧密相结合。不破坏公园的景观效果的同时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并通过考虑雨水收集系统的外观设计丰富公园内的景观层次。如此设计,既满足了公园的集水功能,同时更提升公园的观赏性。
五、指导思想
通过对鼓楼公园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方向,考虑昆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昆明市主城绿地建设规划》,以及近年国家对城市节水、蓄水工程的建设,对鼓楼公园进行雨水收集设计。
根据鼓楼公园的地形特点、周边环境的分析,以及植物的配置形式、灌溉方式以及铺装材料的调查研究,该公园的雨水收集设计在不
8
昆明市盘龙区鼓楼公园雨水资源化利用设计
改变其现有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形和现有资源进行设计,重点利用地形处理对雨水进行收集。
六、雨水资源化利用设计
(一)雨水收集设计规模
根据《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中第八条内容: 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要结合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建设,遵循建设工程地面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水总量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先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雨水收集设施的设计规模,应当根据昆明市日设计降雨量厚度,并结合工程项目内所有汇水面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W=10-3×b×(A1×a1+A2×a2)
式中W——雨水收集设施设计规模,m3; b——昆明市日设计降雨厚度,取25.5mm;
A1——项目内硬化屋面和路面的汇水面积,以项目内建筑物占地面积和路面硬化面积计,㎡;
A2——项目内绿地的汇水面积,以绿地面积计,㎡; a1——硬化屋顶和路面的雨量径流系数,取0.8; a2——绿地的雨量径流系数,取0.15。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