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本 P38~40。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对体积计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块(用线系好),木块等;10 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铺垫选择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装有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处做个记号)放入一块石块。 2.观察思考。
(视频脚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4.土豆放入水杯的动画片。) (1)水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2)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发现并认识体积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验证。有:木块、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块、玻璃球……
2.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探讨。 3.提问汇报。
(1)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2)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回答。
生:我们拿出自带的装满细沙的杯子,先把细沙倒在纸上,把一块木块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细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空间。
4.表象再现。
(1)闭眼回忆刚才验证物体的样子。 (2)学生闭眼想象。 5.抽象体积的概念。 (1)物体所占的空间一样吗? (2)学生回答。
生:我们先把小石块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处作个记号。取出石块,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发现水面比原来的水面高了
(3)为什么上升的水面会比原来的高? (4)学生回答。
生:因为大石块占的空间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来的高。也就是说,物体的大小不一样,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
6.看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学生回答: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看书质疑。 (三)自我探索体积单位
1.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或者一个物体的体积比另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多少或少多少,该怎么办?这就需要计量,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2.猜想。
你听说过哪些体积单位?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汇报:将你们学习到的说给大家听听。 (3)学生回答。
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 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分米; 棱长 1 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米。
(视频脚本三: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5.视频“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体积单位。
(1)1 立方厘米的空间有多大?比画比画。 (2)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接近 1 立方厘米? (3)1 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画比画。 (4)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 1 立方分米? (5)1 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体验大小,你们钻进去试一试。(准备 3 个米尺) 4.填入适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大约是 5( )。 (2)桌子的体积大约是 240( )。 5.质疑。
(四)体积的初步计量 1.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摆)。
(1)出示 2 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 6 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3)(改变长方体的摆法)这是长方体吗?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仍是 6 立方厘米? (4)(再改变形状)形状变了,体积有没有变?为什么? (5)为什么不管摆什么形状,体积都是 6 立方厘米? 2.学具操作。
(1)你们每人桌上都放有 10 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现在请你们摆一个体积是 9 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想想怎么摆?
(2)为什么所摆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 9 立方厘米? 3.归纳概括。
(四人一组讨论)根据刚才所摆的图形,你怎么知道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的?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 )。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 )、( )。 棱长(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棱长(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根粉笔的体积大约是10(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