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大学城郊化农学专业学生教学模式探讨 - 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12:46: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大学城郊化农学专业学生教学模式探讨 ——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 陈青春,刘鹏飞,张姿丽,兰 霞,蒋 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核心区寸土寸金,大学扩招带来资源需求 的日益增加,以城中主校区为核心,发展城郊新校区,成为越来越多省市大学发展的新模式。作为 一所农科院校,在此形势下,究竟该如何创新发展?本文试从农学视角分析农科专业在新形势下发 展方向,以期为同类学科发展提供思考。 关键词:农科;教学;城郊化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学、工学和管理 门类内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 个一级学科(覆盖11个二级学科),管理学门类内 学学科为优势,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 学、文学、艺术学和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 本科大学。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广州,老 校区地处海珠区,滨临大元帅府、面向珠江…。作 农林经济管理1个一级学科(覆盖2个二级学科), 以及加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土地资源管理.共 计12个一级学科、41个二级学科。与此相关联,农 科专业是指在这些学科基础上设置的所有专业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农学是衡量国家 农业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农学学科新概念、新理 论、新方法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动力;同 时,基础农学学科定位观察和基础数据积累是国家 为一所老农工专科学校,建校初始,学校附近经济 尚不发达,适合农、工学科教学实习、实践。而随 着广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海珠区变化巨大,到处高 楼林立,农业逐渐从城中消失,学校的发展在迎来 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1984年学校 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学校迎来了巨大发展,随着 师生人数的增加,狭小的本部已经无法满足众多学 科的发展。1991年,学校于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与 钟村镇交界处建立了番禺教学科研基地(500 亩) ,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学校大农科教学实践的 宏观决策重要的科学依据。 2 农学学科城郊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纵观国内外大学,将大学建于大城市,主要因 其具有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居民集中、生源充足 等优势,而将大学建于小城镇或市郊则往往考虑远 离市政控制或政治纠纷,寻一块远离城市的清静之 需要。而随着番禺基地租期渐近、白云钟落潭校区 (新校区)落成,众多学院迁入,从城市向城郊的 过渡,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拟从农学专 地便于学者研习与思考 。时代的不同,信息化水 平的差异,造就了大学选址在不同时代的特异性。 而不同学校类型,也造成了学校之间选址的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城市急剧的、总 体性的扩张,城市中心区域地价大幅上涨,城市人 口拥挤不堪,大学办学条件急剧恶化,欧美国家开 始了大学迁移,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郊外大学 业为例,分析大学城郊化以后的发展之路。 1 农学学科地位和作用 农业学科指农学门类内作物学、园艺学、农业 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 产学等8个一级学科(覆盖27个二级学科),工学 ●基金项目:校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EEl131210); 圈。建国初期,中国大学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无论 是承继民国时期旧有的校园,还是建国后的新建校 园,基本上均处于城市空间体系之中,尚不存在所 谓郊区化问题。随着20世纪9O年代中国高等教育 进入“膨胀扩张期”,中国大学开始大量扩招,而 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2100019;仲教字[2015]22号 一53)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陈青春(1983一),男,博士,讲师,研究方 向为农学精确栽培理论研究。 ●通信作者:蒋 锋(1980一 ),男,博士,副教授,研 急剧攀升的学生数量,致使大学旧有校舍与综合办 学条件难以承载,至此,中国大学开始逐渐走向以 郊区化为特征的“郊外扩张”进程。在扩张进程 一究方向为农学高效栽培育种。 ●收稿日期:2018—03—09 】05— 高 校 实 验 室 工 作研 究 中,形成了 类常见类型:①设置新校区,形成 “主辅校区制”,即主校区在市中心,辅校区在郊区 的“主辅分离格局”。②整体迁往郊外型。③多校 合并,出现多校区并存的格局。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亦是在此大环境下进行第一 类型校区重组,随着专业增设,招生增加,加之番 禺教学科研基地租期渐至,新校区建设迫在眉睫, 配套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亦需同步进行。随着大量学 生搬至新校区,诸多问题也逐步凸显 。 (1)大学与原城市中心社区脱离。大学郊区化 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大学校区与城市社区的分离,从 而导致城市郊区的空间结构与关系结构的重大变化。 (2)大学郊区化未能改变郊外人口过疏化,郊 区人口的低密度化导致区域公共服务的弱化。城市 人口达到一定密度是其存在及良性运行的必要前 提,低人口密度或稀少的人口难以支撑城市或城郊 正常的公共生活。虽然大学郊区化后,“大学城” 中的学生数量不断攀升,但存空旷的郊区空问体系 中,人口密度明显不足。大学郊区化的进程虽极大 地改善了大学的办学条件,拓展了大学的生存空 间,但剧烈的空间变迁运动的直接后果却导致大学 与城市社区日渐疏离。如在假期,I天I众多学生离 校,即造成间断性“城市无人区”。在校园与社区 生活脱节的背景下,学生无论从事社区服务还是进 城勤工俭学,一是缺少参与机会,二是即便参与亦 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3)城市社区安全感的流失。因郊外街区结构 的重大变化,人们置身人口密度较低的郊外空间, 丧失了,城市社区特有的安全感。 (4)大学郊区化对城市中心区域文化资本的削 弱。由于伴随大学向郊外的移动,昔日围绕大学而 建立的商业消费圈亦必然走向衰落,同时大学向郊 区的迁移,致使中心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 (5)大学郊区化与城郊社区均质化。所谓“城 郊社区均质化”,主要指城市外在的建筑风格、人 际关系、活动空间呈明 的趋同性,从而导致城市 文化多元特色的消失。 (6)城郊空间“公共性”的缺失。大学与城市 社区频繁良性互动,对于城市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郊区化背景下,大学在郊 区大片征地,构建了近乎封闭的“校园堡垒”。因 郊区社区居民居住密度较低,故其与城郊社区的互 动关系,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居于城郊走向封闭 的大学与城市反向而动,实难承担起城市公共性构 建的任务。 对于新校区的大学生来讲,入学后,生活环境 发生变化,校同设施的不健全,周围居民素质参差 一】06一 不齐,生活配套简陋、质量差,学生接触社会,参 与社会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同时,新校区教师课结 即走,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考大学进城的预 期被新校区无情摧毁,也造成了大量学生学习出现 倦怠,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也致使一些学生情 绪低落,自暴自弃;此外,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单调 和缺乏,学校网络管制,使得大学生对于居民区周 边廉价的网吧、歌厅、宾馆、饭店趋之若鹜 。 基于学科特点,农学学科在面临以上问题的同 时,亦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1)农科学生构成相对简单,大部分学生均来 自农村或者接触过农村,对城郊校区的失落感相对 较小,相对孤寂的、封闭的新校区,恰恰给他们延 续中学学习劲头提供了条件,为他们证明自己,体 现自我价值创造了相对平等的机会。 (2)农业本需立足于土地,喧嚣的城市中无法 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研究、示范;尤其传统的农业 基础教育,更不能单纯的纸上谈兵,电脑画图,需 要脚踏实地的动手实践。新校区,扎根于农村,被 农村环绕,四周均是农田、林地,给农科学生的实 习实践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不需远赴番禺即可观察 到各种作物生长规律,了解病虫草害发生情况。 (3)新校区独特的地理优势也给农科学生带来 了巨大的机遇。钟落潭马沥路口附近有三家农业相 关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i家单位互为犄角,相 守相望。同时作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示范基地(仲 恺农业工程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基础设施齐备, 均为高标准农田规划,且有高技术含量的温室大 棚,设施农业展示,为农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 习实践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而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 科的优势,也为农、工结合创造了条件。 (4)借国家全民创业、大力扶农之东风,新校 区建设之契机,建设属于本校区的实习实践基地已 经提上日程,学生将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独立实践 的机会;同时日趋合理的培养方案修订,也给农科 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便利。 基于以上背景,在新形势下,农学专业学生教 育模式亦需要与时俱进,做出适当改变。个人愚 见,农学教育模式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5)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变传统的零散实习 实践。根据广东一年多熟(一年两熟、一年二三熟为 主)的特点,化整为零,将零散的教学实习实践合 在一起,集中到大四一年,即可告别过去因实习时 间与作物生育期不同步带来的无可奈何,又能综合 利用资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够整体 把握年度问作物生长变化规律及生产管理,进而做 陈青春 等:大学城郊化农学专业学生教学模式探讨 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 。 (6)打破常规教学方式,机动安排课程授课。 结合新校区实际特点,过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 无法同步的现象可以得到有效改变。建立校内基地, 为课程枯燥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样本,授课地点的 灵活机动,更有利于学生兴趣培养和知识掌握。 (7)相应教育改革号召,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 学有机组合。在MOOC、微课风行的年代,结合农 学专业特点,利用实习实践,师生共建网络课程资 源,鼓励学生制作课程相关技术环节视频。手机拍 照摄影功能的进步,让传统、昂贵的录制成为过 去,为点点滴滴的记载创造了便捷。 (8)鼓励农学学生创新创业,为其提供创业平 台和项目资助。农业创新离不开技术和思路的更 替,新人与老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敢想、敢做,更容 易推陈出新,而不是墨守陈规。同时,新生代更善 于利用新兴技术、新型平台开展活动,对新生代的 需求把握更为到位,因此,利用新校区独特的地理 位置,结合将建设的新农场(教学实践基地),在 专业教师技术支持、农科院基地高新示范启蒙下, 农学学生创新创业的可塑性更高,值得期待。此 外,定期邀请本领域学长现身引导,趋利避害。 (9)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引入科技论坛。随着 不同年龄阶段知识结构的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 师授学记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大学 扩招带来的学生结构多元化,也更需要因材施教, 鼓励多元化发展。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常规基础 授课之余,应邀请农业领域专家向学生展示本领域 发展前景,培养学生专业精神。 (10)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提高实践比例。基 于农科知识特点,理论是否扎实,相当重要,但实 践能力的高低,更有意义。阅读背诵,完成试卷, 更多体现的是个人记忆力和是否用心,而实践环节 的优劣,则代表着理论掌握的扎实程度和领会能 力。因此,基于农学学科特点,制定适宜的考核方 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3 结 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大城市为依托、为 都市经济服务的都市农业逐步形成,部分都市农业 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并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快速发 展,而大部分都市农业相对比较落后 ” 。作为农 科院校,城郊化校区建设,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 来了新的机遇。立足于农,服务于农,是农科院校 的根本。 在全国大学新校区建设的浪潮下,因校制宜, 因专业制宜,值得进行更多的探讨和研究。仲恺农 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地处105国道,东接从化区, 交通方便。对农科专业,提供了更多便捷和优势。 随着全民小康的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 饮食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向。远离尘嚣,环绕绿地, 利用农科专业技术,开展都市农业技术研究,服务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是高校农科专业的任务。 在校区城郊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 学校、学生工作者及时引导和解决,只有解决了后 顾之忧,学生、教师才有更多精力投入学习、创新 中去,也才能创造更多价值。农科专业,面朝黄土 背朝天,一直属于国家照顾专业,生源较少,学生 热情较低。如何有效引导,值得管理层深思。从教 师教学角度来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立足实践, 接地气,引入高新农业技术设施,对提高学生学习 积极性、开发其创造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全 民创业的浪潮下,把握新校区建设的契机,进行正 确的专业引导,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校概况 WWW.zhku.edu.cn/xxgk.htm. [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番禺教学科研基地一教学科研基地管理 中心[EB/OL].2018,3.http://bec.zhku.edu.cn/info/ 1015/1052.htmhttp://sites.zhku.edu.cn/party/farm/about/ 47.htm1. [3]龚怡祖,杨铭.组合拳: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交叉渗透及 共同发展战略——我国重点农业大学学科发展布局的战略管 理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82—88. [4]赵俊芳.大学郊区化及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 究,2010(8):64—71. [5]齐美尔,荣 远.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张希胜.英美大学与社区互动关系研究与发展的启示[J].复 旦教育论坛,2007,5(3):79—82. [7]尹忠恺.试析城郊新校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 [J].思想教育研究,2011(2):81—83. [8]黄炳辉.高校新校区学生思想政治T作的思考[J].江苏高 教,2005,(1):96—98. [9]张智,陈镇雄,乔粉,等.大学生应对效能,学习倦怠 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 (3):282—284. [1O]段陆生,李永鑫.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的 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407—409. [11]刘振湘,李友华.农业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39—42. [12]陈凯,史红亮,续华梅.都市农业现代化评价分析——以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1城市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 究,2009(2):6—8. [13]孟智华,彭立新,李 慧.高等农业院校与都市农、lk的融合 [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2):160—162. 

大学城郊化农学专业学生教学模式探讨 - 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6pc96bh257l7tx29ybm0wacw0f2i000ga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