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
注意事项:1、适用班级: 级本科班
2、本试卷共2页。满分100分。 3、考试时间120分钟。 4、考试方式: 闭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段性统一; D、科学性。 2、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是(D )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3、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A )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4、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都是很精致的活动,但这不是实践,因为它们的活动不符合(B )
A、实践的客观性原理 B、实践是社会性活动的原理
C、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原理 D、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 5、“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C )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6、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青藏铁路将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难度系数最大,冻土层较多,地质结构复杂,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现在铁路建设面临的高原缺氧、冻土、环保三大难题已基本解决”这体现了( C)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是无所不能的 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A ) A、相对性 B、阶级性 C、主观性 D、绝对性 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C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符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1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1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C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
1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D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C )
A、剩余价值 B、资本集中 C、资本积累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D)
A、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B、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D、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18、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A )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阶级斗争 C、国家政权 D、唯物史观 19、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的依据是(B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2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然后给出理由。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错误(2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4分)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被动反映论的根本缺陷,使认识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4分)
2、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造价值。
错误(2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4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4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2分)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1分)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1分)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分)
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分)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分)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分)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分)
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积极作用的表现。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2分)积极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1分)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分)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分)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分)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1分)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1分)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1分)⑤政治制度的变化(1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有的人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以及你的理解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 ( 1)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所以,应该说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7分)
( 2)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但并不否认英雄人物的作用。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实践中造就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英雄人物也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脱离了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则发挥不了作用。(7分)
( 3)题目当中的观点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6分)
2、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7分)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7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