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建立了苯的结构式。苯是法拉第于 1825 年发现的。 1865 年凯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为: \假如我们要说明芳香性化合物中原子的组成情况,必须解释以下事实: ① 所有芳香性化合物,即使是最简单的,也较脂肪族中相应的化合物含较多的碳; ② 象脂肪族中一样,芳香族中也存在着为数很多的同系物; ③ 最简单的芳香性化合物,至少含水量有六个碳原子,六个碳原子形成对称环状,各碳原子之间存在着单键或双键; ④ 芳香物质的所有衍生物,表现某些同族的特性,它们都属于 ' 芳香族化合物 ' ,它们在进行一些较激烈的反应后,常常失去部分的碳,但主要产物仍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除非有机基团受到完全破坏。否则,当这些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的产物形成时,分解作用也就停止了。 \
凯库勒在 1865 年用六角形表示苯的结构式( Ⅰ ), 1866 年,他画了一个有单,双键的空间模型的草图( Ⅱ ), 后来简化为( Ⅲ )。
至于凯库勒如何发现苯的结构式,据记载有各种说法。例如,有原子环圈舞形式的;有六个猴彼此抓住爪子或必尾巴的;有被其侍仆打碎的伯爵夫人的戒子形式的;有的象波斯地毯上的图案;有蛇形说的。就以蛇形的来说,记载也有出入。凯库勒在 1890 年纪念苯的结构式问世 25 周年 -- 叫苯节 -- 大会上回忆说: \如果大家听到在我头脑中产生的极为轻率的联想是怎样形成这一有关概念的经过,一定会感到有趣的。 \在我当年侨居伦敦期间曾有一度住在议会下院附近的克拉帕姆路。我常常去找住在这个城市另一端的一位朋友 -- 谬拉,一起渡过夜晚时间。我们海阔天空地谈论各种问题,其中大部分话题是关于化学的。一个晴朗的夏日夜晚,喧嚣的城市已经沉睡了的时候,我才乘最后的一班公共马车返回。我照例坐在车上不一会便陷入沉思。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原子在旋转。平时原子总是在我脑海中不停地运动着,但未看出是什么模样。而这个夜晚小原子总是时而结合成对,时而大原子拥抱两个小原子,大原子一会儿捉住三个或四个小原子,一会儿又似乎全部形成旋涡状而跳起华尔兹舞来。我还看见大原子排着队,处于链的另一端的小原子被牵着走。那正是我的恩师 -- 化学大师考普在他的著作《分子世界》中,以他那引人入胜的笔调描绘世界。而这些我都是在他之前看到的。当马车乘服务员喊了一声: \克拉帕姆路到了 \的时候,才使我从幻想中惊醒。我回到寓所之后,为了把这个幻影记下来,至少耗费了这个晚上的一个时辰,我的结构理论就这样诞生了。 \关于苯式理论的起源也是同样的。当我住在比利时的格恩,我的书房面向狭窄的胡同,一点阳光也透不进来,这对于白天在实验室工作的我来说,没有什么不方便。一天夜晚,我执笔写着《化学教程》,但是,思维总是不时地转向别的问题,写得很不顺利。于是,我把椅子转向壁炉打起肫来。这时候,在我的眼前又出现一群原子旋转起来,其中小原子群跟在后面。曾经
体验过这种幻影的我,对此敏感起来,立即从中分辨出种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形象以及多次浓密集结的长列。而这一些象一群蛇一样,互相缠绕,边旋转边运动。除此以外,我还见了什么,仿佛其中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似乎在嘲弄我,开始旋转起来。我象被电击一样猛醒起来。这一次,我又为整理这一假说忙了剩余的夜晚。 \在莫里森的《有机化学》又有一段稍有不同的叙述。 根据以上的叙述,说明凯库勒平时总是把原子分子的形象萦绕在脑海中,从幻觉中得到了重要的启示,这是因为他在青年时代学过建筑学,善于捕捉住直观形象。他曾从过名师李比希、杜马、威廉逊等,不属于任何学派,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丰富的化学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探讨才取得成功。
9. 库帕( Archibald Scott Couper,1831--1892 ,英国化学家)
库帕 1831 年生于苏格兰。他的著名论文是《论新的化学理论》,文中提出碳是四价的,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着碳 - 碳键。库帕因得了精神病,使他不能发展自己的想法,很早就放弃了工作。
10. 布特列洛夫( Alexander Michailowitsch Butlerov,1828--1886 ,俄国化学家) 布特列洛夫 1828 年 8 月生于喀山省奇斯波尔城,十六岁中学毕业入喀山大学数理系自然科读书,因年幼,作为旁听生,一年级读了两年。他在大学初期喜欢生物学,后来受到克拉乌斯和齐宁的影响终于献身于化学。 1849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 1851 年获得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论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1854 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论香精油》。 1868 年任彼得堡大学教授, 1871 年为科学院兼任教授, 1874 年常任教授。
1861 年,他在德国自然科学代表大会上作了《论物质化学结构》的报告,提出了化学结构的概念以及原子间相互影响的观点。 1859 年,发现甲醛的聚合物。 1861 年将三聚甲醛在石灰水的作用下起聚合作用而生成糖类物质,当时叫聚甲醛糖。用人工合成获得可以食用的碳水化合物,是现代科学领域中的一重大课题。 11. 肖莱马 (Karl Schorlemmer , 1843 - 1892) 肖莱马是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
肖莱马出生于德国西南部黑森州的达姆施塔特的一个手工业家庭。 1846 年入本城四年制实科中学, 1850 入本城高级职业学校学习二年半,差半年未能毕业。 1853 年在林登堡当学徒工。 1856 年起在海德尔堡市当配药助手,业余旁听海德尔堡大学化学教授本生的讲课。 1859 年 5 月考入李比希执教的吉森大学化学系,由于交不起学费只读了一个学期中途辍学。由同学介绍 8 月去英国蔓彻斯特担任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的私人助
手,从此定居英国。 1861 为正式助手。 1862 年开始发表论文,由于他致力于科学, 1871 年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874 年任教授。肖莱马的化学研究是从脂肪烃作为起点。十九世纪兴起了石油工业,他从石油中分离出戊烷、已烷、庚烷和辛烷。对丙烷和庚烷分别进行氯化得到 α- 氯丙烷和两种氯庚烷,从而水解得到相应的醇。肖莱马测定烷烃的沸点,发现直链烷烃比其异构体有较高的沸点。揭示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从七十年代起,他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烃的含氧衍生物。
12 .葛梅林( L.Gmelin, 1788--1853 ,德国化学家)
葛梅林是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发现铁氰化钾( 1822 )、牛磺酸( 1824 )、克酮酸及玫琮酸( 1825 )、血红素和胰酶(与 Tiedemann 合作, 1826 ),引入酯和酮的名称( 1848 ),编写过大部头的《化学手册》。葛梅林说, \只有碳是有机化学物的基本元素。 \将有机化合物简单定义为碳化合物。 \凯库勒说: \因此,我们把有机化学定义为碳化合物的化学。但这个定义没有表示出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真正区别。对于我们这门学科,人们给了它有机化学这一个历史悠久的名称,而我们把它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则更为方便。 \13. 柏齐利乌斯( Jacob Berzelius, 1779--1848 ,瑞典化学家)
柏齐利乌斯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化学家。 1779 年 8 月 20 日生于瑞典的瓦夫魏尔宗达,家境贫穷, 15 岁时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当家庭教师,决心谋生挣钱, 1797 年,考上乌普萨拉大学医学系,还当家庭教师以及每逢星期日 us pauling,1901-- ,美国化学家) 鲍林 1901 年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1922 年在俄勒冈州立学院获得化学工程理学士。 1925 年在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从 1922 年到 1963 年 11 月在加利福尼亚工学院任教, 1963 年到 1967 年为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腊民主学院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教授。 1967--1969 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1967--1973 年任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 1973 年起是鲍林科学和医学研究所研究教授。还兼任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校教授。
他的许多科学研究工作,都涉及到化学键的本质,包括用 X- 射线衍射对晶体结构和用电子衍射对气体分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对物质磁性的研究,对血清系统的性质和抗体结构、蛋白质结构、普通麻醉作用的分子基础以及异常分子的致病作用等研究,特别是有关镰状细胞贫血和其他遗传性的溶血性贫血的异常血红蛋白以及有关精神病的异常酶类等的研究。此外,还从事量子力学应用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本质,把原子价理论扩展到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方面,并发展了原子核结构和核裂变过程本质的理论。近年来,他的许多工作,是把化学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间。
鲍林由于寻化学键的研究和用化学键理论来阐明复杂物质的结构,而获得了 1964 年诺贝
尔化学奖。此外,他一生得过很多奖章,其中 1948 年被授予总统等奖章,得到过意大利共和国高级功勋职位称号。
他发表过 400 多篇论文,和大约 100 篇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文章,还出版了十几本专著:《线光谱的结构》(与 S.Goudsmit 合写)、《量子力学导论》(与 E.B.Wilson 合写)、《化学键的本质》、《普通化学》、《大学化学》、《不要战争》、《分子的构造》(与 R.Hayward 合写)、《科学与世界和平》、《维他命 C 与感冒》、《分子精神病学》、《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 D.Hawkins 博士合编)、《化学》(与 P.Pauking 合写)、《维他命 C 、感冒与流行感冒》。
14. 勒贝尔( J.A.Le Bel,1847--1930 ,法国化学工艺师)
勒贝尔先后在武慈等实验室工作过,担任过他们的助手。 1874 年底,他们发表题为《关于有机物质分子式与其溶液旋转能力之间存在的关系》一文,为了解释旋光性,提出了碳正四面体和不对称碳原子假说,对立体化学发展打下了基础,这是他和范特霍夫各自独立地发表学说。所以,在教材中一般对他们都采取并提的做法。根据范特霍夫的自述,他们之间从未为学说的提出谁先谁后问题争论过,在各自结论上,亦从不想说明谁做得多一些,谁做得深一些,而是相互十分尊重,承认彼此工作,这是科学史上少见的。只不过勒贝尔的论文比范特霍夫迟了两个月才发表。范特霍夫说: \我们两个的论文从整体来说是一致,他的观点来自巴斯德,而我是来自凯库勒及威利森努斯。 \
15. 范特霍夫(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化学家) 范特霍夫因获得首届诺贝尔化学奖而闻名于世。
1852 年 8 月 20 日,范特霍夫生于荷兰鹿特丹开业医生的家里。 Van't Hoff 这个姓相当于德语的 \冯 · 德 · 霍夫 \( Von dem Hofe )说明他的祖父是荷兰德尔别希特市郊 Hoff 村人。
1869 年入德尔福希工业学校读书,热心阅读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孔德强调将数学方法引入化学的必要性,给范特霍夫的思想方法发生了重大影响,以二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1871 年 10 月考入国立莱登大学数学系。 1872 年 6 月,他转学到凯库勒所地的波恩大学,攻读化学,参加凯库勒实验研究工作。由于范特霍夫不擅长实验,显得很平凡,不过总是默不作声进行实验,范特霍夫通过研究发现了丙酸的有机合成新方法。 1874 年他到巴黎武慈实验室工作,在这里结识了勒贝尔,六月底离开巴黎后,写了一篇只有 11 页的论文,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立体化学假说。论文题目为《关于碳原子价的正面体与不对称碳原子假说》,在当时几乎未引起化学界的注意。同年 12 月他的博士论文《关于氰基醋酸与丙二酸的知识》通过后,尤特来特大学授予他数学硕士与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