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蓝色斜体字为历年考过) 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
就是公共决策。
(2). 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 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4). 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
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
(1). 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
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2). 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
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
(1). 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2). 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3). 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
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 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
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析,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内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获得更好的结果;等等。
(2). 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
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
进行政策教育的一种基础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3). 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虽然推
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动力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都有必要从公共政策学这个视角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
公共政策的内涵:
(1). 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
的表现;
(3). 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
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4). 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 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 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
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1). 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
(2). 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 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的智能; (4). 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
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政策执行和政策监控的重要主体,而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其作用不大显著的原因?(P139)
(1). 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
体和个人的干涉。”它在国家机关中由人大产生的机构,受人大的监督,并对人大负责。司法部门同样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检查和审判工作。
(2). 我国司法机关参与立法过程的情况是,司法机关在立法过程的基础阶段所起的作用
是一般性的,当立法过程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司法机关就不再具有主体地位。 (3). 我过司法机关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作出的适用法律的决定,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
能作为以后适用法律的基础,是一种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件。
(4). 法律解释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具体揭示法律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司法工作中涉
及对宪法和法律本身的解释,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应用的解释出现原则性分歧,则须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P150-154公共政策的四种功能:2011-04論
(1). 管制功能; (2). 引导功能; (3). 调控功能; (4). 分配功能
? 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偏好性?P161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①这种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 ②以民众问题为取向;
③公共政策须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 公共政策的偏好性:
政策过程对政策主体来说始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每个选择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偏好。由
于资源总是有限的,因而必须确定一个价值的优先次序。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过程中所做的选择,也会发生政府的偏好受政府自利性影响的问题。 ?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P166-169 (1). 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公共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效性有依赖于它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和它的政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由它的强制
性决定的。
(2).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国家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正式代表,而这种资格的获得则是社会事务分裂为公共领域(公域)和私人领域(私域)、社会公共职能独立化、共同体内部分裂成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结果。因此,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所表达和实现的利益,从应然层面来看具有公共性,从实然层面来看则具有偏好性。 (3). 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属性的层面体现出来的应然
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而这里所说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指的是在认识论上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从现在出发,公共政策在这个维度上具有实然性;对未来做安排,公共政策在这个
维度上具有应然性。 (4). 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公共政策须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回应性,同时它必须具有适用于同一类别的
所有社会现实问题的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普遍性使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公共政策的回应性则使它具有变动性。
?
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 (1). 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 (2). 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
(3). 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
奠定基础。
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
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2011-04 (1). 确认政策问题;
(2). 确认政策目标; (3). 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
(4). 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 (5). 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
政策执行子系统的基本功能; (1). 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 (2). 有效实施政策方案; (3). 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
民间主体系统的基本功能: (1). 利益表达与利益结合综合; (2). 提出公共问题; (3).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 (4). 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
(5). 填补政策主体所无法到达的空间。 ?
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 (2). 交换资源的需要; (3). 结盟的需要; (4). 追逐权力的需要; (5). 协调的需要; ?
作为客观存在的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有:
(1). 政策网络是现代民主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异质的参与组成
的;
(2). 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在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合作,以
协调利益,实现共赢。
(3). 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并不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
认识的结果。
?
政策支持系统P189 1)信息传播系统
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它是一个有组织、有规程、相互协调的有机协作系统,包括情报部门、统计部门、档案部门、系统数据部门、图书资料部门以及政策信息的咨询、监督、反馈部门。信息传播系统的任务是根据政策主体系统的需要,向其提供准确、全面、快速、可靠的政策信息。其基本功能是:①信息的收集与整理;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③信息的传递。 2)政策咨询系统
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过有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它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政策研究、政策规划和政策咨询,并向政策主体系统提供新思想、诊断新问题、提供备选政策方案、评估政策实施结果。
3)政策监控系统
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以个特殊子系统,有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 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欲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形。其基本功能是:①建立政策监控标准;②监测政策绩效;③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 4)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评估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由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五大要素构成。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政策的优劣、存废以及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事实和价值依据。 ?
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1). 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
(2). 公民参与政治的过程,可以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提高政策的效力,制定出最
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公众所接受的政策; (3). 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
(4).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学知识的普及,政策信息的获
取将变得十分便捷。
?
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2011-07
(1). 政策信息沟通; (2). 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 (3). 稳定公共政策秩序; (4). 角色替代
?
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I.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①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 ②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 ③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 II.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①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 ②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
③构建“第二现实”。“第二现实”指大众传播利用自己“敏锐的嗅觉”,通过频频报道和讨论某个问题,影响受众对该问题的内容及其性质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政策议程的建立。
III.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
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的重要作用 (1). 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2). 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
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
(1). 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 (2). 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