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1)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是根据李大钊写的一首诗《壮别天涯未许愁》作曲而成的。(出示课件2、3、4)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5、4”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1926
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与了北京人民反对军阀的斗争。当时,北洋军阀段祺瑞制造了“3、18”惨案,北京出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李大钊在这极端危险的情况下,继续坚持革命工作。1927年4月,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了李大钊,被捕后,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坚强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人民的反对,不顾舆论的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 位革命者处以绞刑,时年38岁。李大钊牺牲16年后,他的女儿李星华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课件5)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回忆了自己父亲被捕前后的事。接下来,请同学自读课文,找一找稳重那些段落是作者的回忆?(出示课件6) 二、理清文章结构
1、作者在回忆父亲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理清文章结构。(课件7)
2、接下来我们看看课文,父亲被捕前作者写了哪些事?被捕时又写了什么?在法庭上父亲有什么表现?(课件8、9) 三、认识李大钊
1、我们通过刚才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能告诉老师你对李大钊的认识吗?
2、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章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会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那么,在这篇课文中有那些句子对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课件10)
3、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11、12、13、14) 四、了解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1、我们在写文章时,为了对事情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常常会把文章前面的内容在文章的后面再次提及。请同学们看看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出示课件15、16、17、19)
2、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前后照应。也叫首尾呼应。文章中还有几处前后照应的地方,请同学们找找。 五、小结、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被捕前后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她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板书:
被捕前 忠于革命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视死如归 被审时 坚贞不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