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5:02:2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五、感悟写法(出示课件18)

这篇文章题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的篇幅却是描写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这样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课文以大量的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而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傲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

六、小结。面对帝国主义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2.预习《木笛》这一课。

14* 木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

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一、品读考试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二、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耳畔回响朱丹那如泣如诉的笛声,用心去感受,这笛声仿佛在向我们倾诉什么?叹息什么?控诉什么?呐喊什么?来,拿起笔来,把你听到的、感受到的声音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5.叩问朱丹内心

朱丹吹奏的幽幽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在雪花中盘旋。此刻,我有几个问题想问问朱丹。

朱丹,你不会演奏欢乐的乐曲吗?

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那可是国际知名乐团,你为自己的决定后悔吗? 6.体会大师态度的改变

(1)好一个爱国青年,好一段动人心曲,这笛声我们听懂了,孩子们听懂了,还有谁听懂了?你怎么知道的?(学习30-31自然段)

(2)是什么改变了主考大师的态度?感动大师的仅仅是笛声吗? (3)让我们读出笛声中的这些感动。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情感升华,提升民族责任感 (1)感悟梅花寓意

中国人的这种气节如果用一种花来形容,就是——为什么? 那幼松呢?

在这里,文章中腊梅与幼松都象征着我们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气节,这就是我们的国魂。

(2)屈辱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青少年也不能忘记历史。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要发奋读书,振兴中华。

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资料,去了解我们中国的近代史。

习 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进行写作。

2.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3.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1.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1)出示二十年前民居、交通、景色等和二十年后的对比。

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我们发现,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在变。瞧,我们身边的楼房越来越高,人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很少,可是现在基本都普及了。二十年的变化真大呀!那么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习作。

板书: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指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3) 1.指导审题

(1)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习作? 板书:想象习作

(2)关于想象习作,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4)

A.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90e09waaf58u602x74s2b61z97lf1017jv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