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来源:学,科,网]
语文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B(A.qī/qì C.zhuō/zhuó D.xiào/xiāo xiè/jiě) 2.B(招聘启事 自作自受 A.磕碰 宣泄 纷至沓来 C.意气用事 D.黔驴技穷)3. C(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4. A(B。“提升??“投入”和“力度”搭配不当。C。删去“售书”。“还将现场演绎《围屋里的女人》的精彩片段。”改成“还将一睹在现场演绎《围屋里的女人》的精彩片段”。D。“我校校合唱团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合唱团同学的合唱水平迅速提高”改成“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的合唱水平迅速提高,我校合唱团终于在2010年全国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5.A(B“欢乐”后逗号改分.C引号改书名号。D。省略号改破折号。) 二、(9分)
6.D(根据第三段可以推断。) 7.A(是潘伟斌列出的证据。) 8.B(原文是“目前确认曹操墓的西门豹祠和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
三、文言文(12分,每小题3分) 9.C(恶行,不良行为)
10.D(A之:前一个,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后一个,定语后置标志,助词。B且:前一个,表并列,和或与,连词;后一个,暂且,副词。C以:前一个,因为,连词;后一个,把,介词。D其:前后两个都是“他们的”,代词) 11.A(A①正面说明,②反面说明;B①有正有反说明,②反面说明;C①②都是正面说明;D①是正面说明但只说了臣,②是反面说明但偏于君。) 12.B(“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深表遗憾。”不合文意,从原文“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 来看,是魏征去世后无人进谏,非唐太宗不纳谏;而从原文“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来看,是唐太宗对魏征的去世感到遗憾,而不是作者的遗憾) 四、(24分) 13.(10分)
①(3分)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
②(4分)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 ③(3分)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后世的原因。
[来源:Zxxk.Com]
(评分标准:①要注意 “虽”“然”“也”几个词的意思。②要注意“以?为”“当”“是以”“当”几个词的意思与疑问句式。③要注意“无传”“乃”“所以”“益暴”几个词的意思 ) 14.(8分)(1)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4)沉郁顿挫;田园;边塞;平易通俗; 15.(6分)
(1)诗中表达了诗人一种悲喜交集的情绪特点。(1分)喜的是阔别重逢,旧情仍在;而且此地秀色宜人,可修身养性。悲的是漂泊流转,岁月蹉跎。(1分)
(2)疏的地方: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但只用了疏朗的笔墨,就起到了铺垫、陪衬的作用。(2分)密的地方:颈联和尾联细腻地描写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突出了故交情笃,也写出了自己的心迹,表现的很细密。这是全诗的重点和主体,能给人留下真切的印象。(2分)意思对即可】 五、(21分)
16、①指内涵,氛围,因素。②指清华人学业优秀,成绩突出。
17、①清华园春天的优美的植物、动物撩拨得人无心读书。②清华园春天的土山、路及眺望的远景对人诱惑。③清华园春天的水对人的吸引力。 18、不矛盾。(1分)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1分)借“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这一理由的陈述,将清华园春天的美景一一铺叙出来,(1分)然后在结尾处点明因清华园“山水明秀”,人物也一样“明秀”“清华”,(1分)充分肯定了清华人杰地灵的特点。(1分)
19、CE(A.此句未包含对“清华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的肯定”;B.“对照”不是修辞手法,第五段写景也没运用“对照”。D.“用意及表达的情感”不一致,作者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写景赞美清华园的人杰地灵,朱自清是借景以消除自己心中淡淡的哀愁。 六、(9分)
20.删②,因为前面有“信息社会”,;④无用的信息用不着传递;⑥“不同肤色”与“不同种族”重复;⑩“更”与“甚至”重复。(每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
21.依附与独立并存(或既依附又独立)个性与共性同在(或既独特又合群)(每空2分,准确概括两方面的1分。说明两者辩证关系的1分。两处全答对得5分) 七、(60分)22、作文略。
【参考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唐太宗晚年,许多大臣明知道这层意思但不进言,致使他逐渐(越来越)不明了治理天下的失误,到后来出现辽东失败的情况,方始遗憾魏征不在了,不曾知道(其实可知)他后悔的念头是从无人进谏而引发的。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的谏议切中君主的弊病,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桀、纣、幽、厉、始皇这些国君的灭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后世的原因。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的君主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这也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并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