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7.简述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答: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方向,疏导为主;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影响要一致,理论实践要统一;严格尊重相结合,正面约束定规则;集体个别共存活】 28.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答: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体谅模式。 29.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答: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④道德认知;⑤态度定势;⑥认知失调。
30.简述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答:①有效说服;②树立榜样;③群体约定;④价值辨析;⑤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31.简述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答:①教师的领导风格;②班级规模;③班级的性质;④对教师的期望。 32.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答: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33.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答:(1)同理心。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包括三个条件:
①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②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
③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2)真诚。自由的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3)接纳与尊重学生,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4.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答:①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②言语表达能力;
③组织教学的能力;④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⑤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⑥教育机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