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整合内涵 关联逻辑——兼论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的误区规避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6 0:37: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整合内涵 关联逻辑——兼论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的误区规避

施仁港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推出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这种题型继承了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长处, 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因而备受关注。2017年后半年以来各地多有模仿, 并出现了一些创新形式, 即关键句或关键词的内容呈丰富多彩之势。对于这种新的作文题型, 一线师生多有对其特点不甚了解者。笔者不揣浅陋, 就这种新题型的特点和应对策略作粗浅探讨, 以就教于方家。

一、整合既定名句的内涵以形成观点

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一般为6个内涵深刻的名句, 其中若干个由两三句名句构成的“句组”在内涵上暗含某种逻辑关联, 以便于考生进行整合之后提炼文章的立意。当然, 这些能够形成逻辑关联的“句组”肯定有命题人的预设, 不然考生有可能无法立意, 但也不排除考生自己的独特发现。

既然如此, 审题立意的第一步自然就是解读名句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寻找他们之间的逻辑关联, 然后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 选用其中两三句 (下文如无特别说明, 均指两句) 的内涵进行整合, 形成考生所要写作的文章的立意。至此, 审题立意这一环节才算结束。

那么, 这里所谓的逻辑关联到底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呢?根据笔者对所收集的试题的分析, 常见的大体上有以下三种:

(一) 内涵相同型

即所选用的两三个名句的内涵或主要内涵是相同或相似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的作文题, 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与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在主要内涵上都可归结于对自我的肯定 (自信) 方面。又如福建省宁德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末质检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1)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2) 不慕古, 不留今, 与时变, 与俗化。 (《管子》) (3)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战国策》)

(4)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5)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曾公亮) (6) 其实, 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鲁迅)

中国经典名言警句意蕴深厚, 启悟后人。读了上面六句, 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来确定立意 (注意句子间的关联) , 并合理引用, 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中《管子》名言的大意为不能因循守旧和满足现状, 而要因时而变, 顺应潮流, 随着习俗一起发展, 而王安石的名句意为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 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 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显然, 二者在内涵上确有相同相似之处, 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 即都主张不能因循守旧, 而要顺应潮流, 勇于革新。因此, “不能因循守旧, 而要顺应潮流, 勇于革新”就是以这两句名言为基础而确定的立意。

(二) 内涵互补型

有时所选用的两三句名句的内涵之间构成递进、因果、条件和并列等关系, 我们不妨称之为内涵互补型。名句内涵相同或相似比较容易发现, 递进等关系则要作较为深入的分析, 也正因此, 其整合内涵之后所形成的观点也往往更能启人心智。以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的作文题为例, 《周易》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和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

1

还看今朝”这三句名句, 前两句为第三句的条件, 即做到自强自信才可能成为超越古人的风流人物。而这三个名句同时亦可以“人生的成功”或“人生的自我成长”来统帅, 即人生要取得成功或人生要获得自我成长就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自我肯定的信心和否定权威的勇气。这样, 所引的这三个名句自然就是并列关系。不过笔者认为, 这种并列关系的立意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的品质, 不是迫不得已, 一般不提倡。

在宁德市的质检作文题中, 《管子》的“不慕古, 不留今, 与时变, 与俗化”与鲁迅先生的“其实, 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在内涵上亦可构成逻辑上绝妙的条件关系:改革的先驱者也要与时俱进, 才能避免成为改革路上的绊脚石。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种振聋发聩的观点呢?那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先驱者往往会因为怠惰自满和故步自封而蜕变为改革路上的绊脚石, 成为阻滞新生事物的保守乃至反动的力量, 晚清民初的康有为等人即是如此。

(三) 内涵相反型

即所选用的两三个名句的内涵或主要内涵是相反相成的, 就像“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一样。不过, 内涵呈现相反相成关系的名句之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关系。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中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即是如此, 前者倡导好儿女当志在四方, 后者蕴含浓郁的故园情怀, 二者表面上是矛盾的, 但从中国历史上许多取得大成就的仁人志士来看, 实际上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抒写“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的伟人不正是曾经高吟“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少年吗?

宁德市质检作文的“不慕古, 不留今, 与时变, 与俗化”与“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也是典型的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前者强调因时而变, 与时俱进, 后者主张应当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 作为今天行事的借鉴。由此即可提炼出改革创新, 既要与时俱进, 又要汲取过去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道理。

总之, 名句组合型新材料的观点是提炼整合在逻辑上有内在关联的两三个名句的内涵而形成的。从这个角度讲, 将这种作文新题型命名为语意整合型新材料作文可能更恰当。整合不是语意的简单组合叠加, 而是内涵的渗透交融之后形成新的观点或思想。这其间固然有逻辑的参与, 但个人的感触与思考无疑是产生新的观点或思想的酵母。因此, 能否激活名句, 让传统名句与绚丽多姿的人类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产生密切关联, 那就只能靠考生自己的积淀了。

二、在展开论证的过程中合理引用名句

考场作文的行文思路一般由文体本身要求和作文试题的写作要求所决定。“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 并合理引用”的写作要求制约着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的行文思路既不同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 也不同于评议类的驱动作文, 而是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如果写成议论文, 通常先引用并分析材料, 然后自然推导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接下来想方设法论证观点的正确即可。评议类的驱动作文一般要对特定的现象或事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评论来阐明作者的看法主张。从整个论证的框架来看, 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属于论证型议论文, 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没有两样, 但这种作文题型同时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以行文中其实还贯穿着驱动思路, 即名句的选择和“合理引用”对文章思路的制约和引导。

这种作文题型明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 (名句) 为基础来确定立意, 并合理引用”, 因此从理论上讲, 只要在文章中有“合理引用”即可, 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讨论了。但从考生写作和高考阅卷的实际来看, 这“合理引用”4个字却非常值得深究。怎样的“引用”才算“合理”?“合理”“合”的又是什么“理”?“合理”的“引用”又有哪些方式?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 都会影响“合理引用”。

从宏观的角度说, “合理”“合”的当然是为文之“理”。但这显然不够, 因为考场作文还要遵循其特定的游戏规则。至于引用, 张开先生认为“试题所要求的‘引用’, 既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 也可以是名句深邃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 也可以是反用、借用” (《强化育人突显改革———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 载《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7期) 。这句话固然开明, 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情, 但操作性不强, 阅卷教师不好把握, 比如对于没有直接引用名句的“深度化用”

2

就很难判断。笔者以为, 既然“合理引用”是这种作文题型的关键性指令, 那就要不折不扣地彻底执行:凡引用, 全部都用加引号的直接引用, 而且引用之后, 最好都对所引名句的内涵加以简要阐释, 以便揭示名句内涵与文章立意的内在关联。这样, 再加上对名句出现位置的考量, 这种作文题型在行文过程中“合理”的“引用”方式常见的大概有下面这几种:

1.开头部分先提出文章观点 (或观点的一部分、或论题) , 当然这个观点是整合所选名句的内涵而成的, 主体或结尾部分在合适的地方再引用名句。这是一种通用的引用方式, 同时也便于考生在行文时自由挥洒。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尽量让名句出现在文章醒目的位置, 比如段首等;二是尽可能准确而鲜明地阐释名句内涵, 以揭示所引名句与文章观点的内在联系。

2.开头部分引用所选名句并阐释内涵, 经整合后自然提出文章观点, 然后按论证型议论文的写作思路而行文。这也是一种通用的引用方式, 而且在开头部分就完成了“立意”和“引用”这两个任务指令, 但在写法上略显呆板。

3.开头部分先引用一个名句并阐释内涵, 接着便提出全文的观点, 而另一个名句则作为主要论据的形式在主体部分适当的位置出现, 或者在结尾部分出现, 并对之进行必要的阐释强调。这种形式适合内涵相同型的组合作文。

4.开头部分先引用符合主流思想或一般观念的那句名句并阐释内涵, 提炼出文章的第一层观点 (或谓第一个分论点) , 主体部分先对之进行论证, 经递进或转折等过渡之后再引用第二个名句并阐释, 提炼出文章的第二层观点 (或谓第二个分论点) 并对之进行论证。当然, 最后要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形式适合内涵互补型的组合作文。

5.开头部分先引用符合主流思想或一般观念的那句名句并阐释内涵, 提炼出文章的第一层观点 (或谓第一个分论点) , 主体部分先对之进行论证, 经递进或转折等过渡之后再引用第二个名句并阐释, 提炼出文章的第二层观点 (或谓第二个分论点) , 对前文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最后自然也要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形式适合内涵相反型的组合作文。

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在行文过程中的引用名句是为了完成试题特定的任务指令, 或者说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 与一般议论文引用论证的要求多有不同, 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的不同, 这种“引用”才算“合理”, 才算合乎考场作文的游戏规则。当然, 就行文思路而言, 以上列举的方式只是举其大概框架而已, 框架之内考生自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常见的误区及其规避策略

作为一种新的作文题型, 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不管是在审题立意、论证结构以及论据的选用等方面都存在误区, 有的误区甚至是致命的。

(一) 所选名句未能参与文章立意的整合

引用两个名句, 但文章的立意全部由其中的一个生发出来, 而对另外一个只是稍带一枪, 没有将之作为立意的基础, 违背试题“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的要求。因为徒有其形而已,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意整合。真正意义上的语意整合和逻辑关联应是选中的两个或三个名句都对文章的立意构成作用。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 即对文章的立意构成影响。

《创新作文》 (高中版) 2017年第11期曾刊登过一篇以“为人要有大格局”为题的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的考场作文。此文第一段即提出“做人有大格局, 人生才能有大精彩”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第一层引用魏源名句“受光于庭户见一堂, 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并重点阐释“何为格局”;第二层论述拥有大格局的重要性, 先论“有大格局才能成就大事业”, 再论“大格局的人追求成功, 他们能笑对成败, 活得从容自在”, 同时引用《易经》名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结尾部分提出“我们想要卓越, 想要改变平凡的人生, 就要整合做人的格局”的建议, 同时重申“做人有大格局, 人生才能有大精彩、大自在”的观点。应该说, 从行文结构来看, 此文条理清楚, 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 确是一篇典型的层递式议论文。但此文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个名句的内涵不仅与整篇文章的立意在逻辑上没有任何关联, 就是与所在层次的层意

3

在内涵上契合度也很小, 属于典型的“稍带一枪”或者“擦边而过”, 而这显然是不符合试题“以其中两三句 (名句) 为基础确定立意”的要求的。但遗憾的是, 这类作文其实还为数不少。

考生陷入这种误区, 一是对试题要求的误解, 二是无法找到所引名句内在的逻辑关联, 三是已经找到所引名句内在的逻辑关联, 但在具体行文时没有对这种关联或者名句的内涵进行恰当的阐释。如何规避, 前文已作论述, 此处不再重复。

(二) 大段引述名句作者的相关事迹

考生引用了某个名句, 自然会想起名句作者的相关事迹, 尤其是熟悉的名人。于是引用了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就不厌其烦地叙述乌台诗案、黄州赤壁和“苏东坡突围”之类;引用了鲁迅的“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 敢说, 敢作, 敢当”, 就津津乐道先生这个“真的猛士”, 怎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怎样“我以我血荐轩辕”。但这样大段引述名句作者的事例是很不恰当的, 即使考生手握名句作者的独门素材, 叙述时仍应简明扼要, 切忌洋洋洒洒, 滔滔不绝。其主要原因倒不是不允许这样写, 而是议论文的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据材料的新鲜有味, 如果引用了同一名句的考生又都运用了同一论据素材, 必然导致考场作文在内容上的高度单调和趋同, 在审美高度疲劳的阅卷老师眼里, 这样的文章就是枯燥乏味的, 哪里还有可读性?因此,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或自信在素材的占有方面高人一筹, 名句作者的事例还是不用为好。不过, 为了进一步丰厚文章的内涵, 展示作者的积淀与博学, 建议合理引用与选中的那两三个名句意义相同或相关的其他名句警句。

(三) 未能从整体上把握名句的主要内涵

整合两三句名句形成观点, 选取名句的主要内涵即可, 千万不能面面俱到。否则, 一篇文章便会有多个观点, 这是不符合考场议论文的写作规范的。“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如果要与《管子》的“不慕古, 不留今, 与时变, 与俗化”构成文章立意的基础, 取“祖宗不足法”即可, 至于“天变不足畏”和“人言不足恤”主要表明王安石实行变法的勇气和信念, 可以弃置不理, 不必逐一论证。

造成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考生未能从本质上把握名句的内涵, 只是肤浅机械地理解字面意义。其实, “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 敢说, 敢作, 敢当”主要强调“敢于正视”即直面现实人生的重要性, 它是“敢想, 敢说, 敢作, 敢当”的条件;“不慕古, 不留今, 与时变, 与俗化”的重心为“与时变”。因此, 准确提炼所选各个名句的主要内涵就成为准确整合文章立意的前提条件。

当然, 这类作文题的写作误区还有不少, 像只引用1个名句进行写作和反弹琵琶违背所选名句的主要内涵进行立意等即是。但这些都是明显违反试题要求的, 是非正误一目了然, 故不赘述。

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多为六个相对独立的古今中外名句, 同时加入了相应的任务型指令, 这是它与之前的作文题型的主要区别, 当然, 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本文主要就其特点从技术层面作了粗浅探讨。事实上, 撇开审题立意和在行文过程中对名句的合理引用, 这种作文题型考查的还是考生写作论证型议论文的能力。但自从任务驱动型作文横空出世之后, 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的评议类议论文得到空前重视, 传统新材料作文时代的论证型议论文倍受冷落, 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因此, 为2018届备考计量, 还是要特别加强对规范的论证型议论文的训练, 包括规范议论文的篇章结构能力、论据素材的积累等。因为, 写好论证型议论文是写好其他所有类型的议论文的基础。

有研究者认为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在文体选择上除议论文外, 故事新编、散文、小说和剧本等文体, 只要有好的创意, 都可以放胆下笔。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讲考生可以选写任何一种文体, 因为试题并没有对文体作出限制。但是, 在考场短短的五、六十分钟内构思故事新编、散文、小说和剧本等文体, 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都存在极大难度, 何况这种试题还要求合理引用相关的名句呢?

4

整合内涵 关联逻辑——兼论名句组合型新材料作文的误区规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9ek49yrje8qp2012imx4yj364q3d4011o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