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5 2:13: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鄙视下载后再上传!

2019年中考总复习 2019年中考总动员

2019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

说明:本专题精选了时下最新说明文6篇,统一编排题号,给定分值,满分120分;可作为平时考试或练习使用,也可作为教师备课使用。

【一】(21分)

清凉世界出手中

●郭 艺

①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扇子。从古至今,扇子一直备受国人喜爱,除了作为扇风引凉的器具,更与其雅致精巧、具备抒情寓意的艺术风韵分不开——于扇面上题字作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②江南地区的扇文化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杭扇和苏扇因其种类多样、制作精良广受好评,杭州的黑纸扇与苏州的白纸扇更是被并誉为“杭黑苏白”,成为折扇中的名品。清末民初,杭州制扇业已形成产业体系——以“林芳儿”“张子元”“舒莲记”等最为著名,它们周边汇集众多扇业加工作坊,依附这些著名商号做代工,形成庞大的产业链。1893年前后,杭州“王星斋”(后称“王星记”)扇庄逐渐发展成为杭州扇业的翘楚。1937年,为迎合市场需要,杭扇中出现了具有城市时尚的檀香拉花绢面女式扇。扇面描绘花卉和风景,色彩以淡柔为主,并有着极其雅致的名号“西泠”“玉带”“双峰”,把西子的温婉带入了扇的品性。除此以外,杭扇中还出现了书画扇、曲艺扇和舞蹈扇等一批创新产品。

③20世纪40年代末,社会局势动荡,此时杭州的扇业进入低迷状态,一些著名扇庄如“舒莲记”“马学记”等纷纷倒闭,“王星记”成了杭扇硕果仅存的代表与传人。1956年,“王星记”被收归国有。1958年,由于政府对手工艺产业重视,杭州制扇工艺得到大发展。1959年9月,“王星记”扇厂恢复停产多年的全棕40茄、50茄黑纸扇、真金象牙扇、男式檀香扇、湘妃骨边扇等工艺扇品种,扇业再次踏上蓬勃发展之路。如今,杭州“王星记”扇厂的制扇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

④【甲】扇骨和扇面是扇子的主体。【乙】 扇骨制作关键是精工与细作,南方多采用竹为扇骨材质,要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通过抛光、打磨技艺,体现材质光色之美,再经雕刻、镶嵌来美饰扇骨。【丙】除了竹以外,扇骨也采用如乌木、紫檀、白檀、楠木、鸡翅、黄杨、桃丝木等上等木材以及兽骨、玳瑁、牛角甚至金属等其他材质。【丁】明清时期,扇面制作愈发讲究。【戊】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如“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创作过大量的扇面书画精品。【己】由于文人雅士参与,在扇骨上雕刻书法、篆刻、图案等,不仅促进扇骨制作技艺,也提升了扇子的艺术价值——雕工的精微与细致,体现了扇子的雅致与品位,与扇面艺术相得益彰,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⑤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的黑纸扇,曾常被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深为宫廷贵族及文人墨客所青睐,故黑纸扇又有“贡扇”之称。“王星记”生产的黑纸扇为扇中一绝。黑纸扇分为“全本”和“全棕”两种。“全本”扇骨取材浙江安吉、绍兴等地的毛竹(又称玉竹),以六年以上竹龄、入冬后截取的竹为原料;“全棕”扇骨则以云南、广西野生棕竹为材,其料色泽乌黑、纹路自然。黑纸扇经过制骨、湖面、摺面、上色、研磨、整形等86道独特的工序,可使其雨淋不透、曝晒不翘、纸不破、色不褪,故而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美誉。其扇面装饰也极为讲究,有泥金、泥银、剪贴、绘画、书法等形式。

⑥近年,新一代艺人大胆创新,运用现代理念挖掘传统扇工艺精华,使中国传统名扇越老越显生机。以“王星记”扇厂为例,从最初的一把黑纸扇,到现在拥有15大类400多个

第 1 页 共 9 页

鄙视下载后再上传!

2019年中考总复习 2019年中考总动员

品种3000多个花色的“扇子王国”,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知名品牌。

⑦一代代手工艺人用匠心与信念制扇,使扇子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必将促进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振兴。

(2018年08月1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丙】∥【丁】【戊】【己】 B.【甲】【乙】【丙】∥【丁】【戊】∥【己】 C.【甲】∥【乙】【丙】【丁】【戊】∥【己】 D.【甲】【乙】【丙】∥【丁】∥【戊】【己】

2.第⑥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4分)

3.文章说明顺序是 ,介绍扇子的 ,重点说明了 的选材与制作。(6分)

4.根据第⑤段说说“王星记”扇子受青睐的原因。(4分)

5.最后一段说“一代代手工艺人用匠心与信念制扇,使扇子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说说这句话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5分)

【二】(17

分)

动物奇妙的黑白搭配

●余夫

①许多鱼类、水鸟和海洋哺乳动物都具有背部为黑色、腹部为白色的特点。这是一种“反隐蔽”的伪装方式,可以使水面上和水底下的动物都不易发现它们。

②陆地上黑白搭配得恰到好处的动物无疑就是人见人爱的大熊猫了。最新研究表明,这种独特可爱的毛色是一种进化中的妥协。因为从竹子中获取的营养和热量有限,大熊猫无法储存足够的脂肪用来冬眠,必须在冬季飘雪、夏季葱郁的山地森林中活动。而它们又无法通过迅速换毛来适应不同季节的背景颜色,因此进化出这种折中的保护色。

③大熊猫的“黑眼圈”当然不是为了让它们看起来更萌。事实上,这些“黑眼圈”的形状与大小差异很大,可以帮助它们进行同类间的识别。有趣的是,黑色的耳朵和眼圈也能用来向竞争对手传递敌意,在威胁对手时甚至还能将“黑眼圈”放大。当它们不想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凶猛时,则会用爪子盖住“黑眼圈”。

④最神奇的黑白搭配,还是斑马身上那种黑白相间的条纹。这种条纹在其他动物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其中一些动物便自然而然地以“斑纹”来命名。能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的伊蚊,在身上和腿上都有黑白相间的斑纹,所以又叫“黑斑蚊”或“花蚊子”。三带圆雀鲷和射水鱼都是具有斑纹的鱼类代表。但是,这些斑纹的美感都无法与斑马身上的条纹相比。斑马全身分布着黑白相间的条纹,这些条纹非常漂亮。

⑤斑马身上的条纹的发育过程也很有趣。在雌性斑马的妊娠早期,一个固定的、间隔相同的条纹形式就已经在胚胎中“设计”完毕了,并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实现。所有..

的条纹都是在胚胎发育的第5周,即它的尾巴出现之后出现的,靠近鼻孔处的细条纹最早就是在这个时候,也就是鼻子扩大之前确定的;而颈部比较宽的条纹最早是在胚胎发育的第7周,即颈部伸长之前确定的;最宽的臀部条纹则是与身体的其他部分成比例发展的。它四肢上呈水平方向的条纹可能是在腿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所有的条纹机械地转了一个角度而形成的。

⑥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同类之间相互识别的主要标记之一,也是一种保护色。首先,在开阔的草原和荒漠地带,这种黑白相间的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看起来有模糊或分散其

第 2 页 共 9 页

鄙视下载后再上传!

2019年中考总复习 2019年中考总动员

体型轮廓的作用。其次,斑马是群居动物,即使它们身体的色彩并没有融入周围的环境,但当它们混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条纹就能使捕食者几乎无法分辨出每个个体了。而当整个群体一起奔跑时,捕食者更是很难区分它们身体的具体部位。此外,斑马身上的条纹还可以通过偏振光的作用,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蝇的注意力,防止被其叮咬。 6.阅读第②段,概括大熊猫毛色黑白搭配的原因。(4分)

7.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5分)

8.第⑤段中的加点词“逐步”有何表达效果?请联系语境简要分析。(4分)

9.通读全文,说说动物毛色黑白搭配的主要作用。(4分)

【三】(18

分)

味精,还能不能“任性”吃

●钟凯

①谷氨酸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谷氨酸钠俗称味精。人体可以合成谷氨酸,同时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取谷氨酸。2017年7月,欧盟食品安全局发布最新评估报告,将谷氨酸及谷氨酸盐的安全摄入量调整为每千克体重30毫克。同时,他们还建议欧盟的管理部门强化食品中的添加限制,这可能是30年来味精遭遇的最大挑战。

②20世纪初,日本人从海带的鲜味中得到启发,提取出谷氨酸得到了“味之素”,实现了人类餐饮史上的一次飞跃。20世纪20年代,中国化学家吴蕴初运用水解法提取出谷氨酸,并将这种产品称为“味精”。“二战”后,日本微生物学家发明了用短杆菌发酵糖蜜获取谷氯酸的新工艺,这种工艺经过不断优化,一直沿用到今天。味精以其良好的口味、低廉的价格征服了食品工业界和餐饮行业,数十年来长盛不衰。

③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从食物蛋白质中消化吸收的谷氨酸大约是13克,而从味精中摄入的大约是0.5克。从这个角度来说,味精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不会太差。截至目前,针对味精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发育毒性或遗传毒性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并没有发现明确的毒副作用。

④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分别于1970年和1973年评估了谷氯酸及其盐类的安全性,设置了每千克体重120毫克的安全摄入量。1987年,JECFA再次评估后,将安全摄入量改为“无须限制”。2004年,JECFA又一次评估了谷氨酸的安全性并维持了之前的判断。

⑤味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被认为是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其中东亚是味精产量最大也是食用量最大的地区,全球味精年产量约200万吨,其中一半来自中国。

⑥1968年,一些消费者在吃中餐后出现不良反应,后来的研究将怀疑对象指向了味精,舆论将之称为“中餐馆综合征”,这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1995年,科学界将这些和味精有关的症状统称为“味精综合征”包括烧灼感、面部麻木、头痛、无力、眼跳、恶心、心悸等。

⑦现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绝大多数和“味精综合征”有关的早期研究都存在设计缺陷,因此缺乏说服力。最近10多年的研究也并未找到确切的答案,但是每天摄入量不超过3克就没事,而且只有极少数人对味精敏感。

⑧“味精吃多了不好”似乎是个常识,但到底多少算多呢?研究发现,味精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不过前提条件是空腹一次吃10克。有研究发现,味精能毒害脑神经,不过需要一

第 3 页 共 9 页

2019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9i8w215w17z7sh75m1a072ie1yhw200mx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