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研究生院 发表日期: 2010-12-17 17:50:28 阅读次数: 443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中医骨伤科学
(博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450121,硕士学位专业代码100508/105120)
该学科是我校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学科之一。1994年本学科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本学科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接受博士后工作人员。199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医疗建设单位,2005年1月该中心顺利通过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验收,现为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病重点专科。
专业研究方向:骨质疏松系列研究;骨关节炎系列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病系列研究;中医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导师组成员:韩清民、牛维、林一峰、黄宏兴(以上为博导),方坚、蔡桦、罗毅文、魏合伟、邵敏、王炳南、李钊、原超、张文财、乔荣勤、王斌、张志海、梁祖建、胡年宏(以上为硕导)。
教学技术人员情况:本专业(中医骨伤科学)具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名,讲师、主治中医师、主管技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9人(其中博士后2人),具有硕士学位12名,是一支素质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学术队伍。
研究成果:本学科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和专科特色,常年坚持?立足于中医,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建设方向,融合了现代骨科的最新成就,?专一化?地培育和打造中医骨伤科专科?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已形成了中医骨伤科专科优势,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现拥有骨科病床150张,医疗设备先进,能开展各种类型的骨科手术,在骨伤科学科的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其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在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
其中?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医疗中心?。在长期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过程中,系统运用中医?肾主骨?、?脾肾相关论?、?血瘀论?等基础理论,将中医的?平衡观?、?辨症观?、?整体观?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归纳总结了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为?多因多果?、?多虛多瘀?、?多脏器多系统?,提出了?补肾、健脾、活血?的骨质疏松症治疗原则,并以此遣方用药,研究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药---骨康,现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研究批文,并成功转让,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本研究方向已获得中澳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新药研究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近100余项科研立项资助。?补肾健脾活血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分别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和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 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举办
国家中医管理局继续教育学习班四期。
作为本学科另一研究方向的?骨关节炎系列研究?亦是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5年开展对骨关节炎的防治系列研究以来,重点关注膝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该病种的中医外治机理及中药外用制剂亦有较深的研究。主持的省级课题有?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组织病理学相关性研究?、?关节炎痛定对膝关节骨内高压和血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和?骨性关节炎中药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等5项。特别着眼于退行性骨关节炎的防治研究,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补肾活血法结合理伤手法对骨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绝经后骨关节炎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系统研究了补肾活血法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的资助。共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
中医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亦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方向以骨伤疑难病症及其相关基础研究作为主攻课题,在骨折愈合、创伤的修复和重建等方面,形成富有特色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导师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骨伤科创伤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倡?无创或微创?的治疗技术,应用?动态观念?恢复功能,以?开放兼容,融会新知?的发展眼光,解决本学科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目前本研究方向已获得广东省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卫生厅等多项科研立项资助。《骨折愈合促进剂的研究》荣获2002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三等奖。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中西医结合防治骨病系列研究导师组常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肿瘤和骨病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发表有《中药联合改良VAD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造血系统的影响》等专业研究论文30余篇。
研究生主要课程:除按要求必修政治(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语、医学统计学等课程外,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别设实验动物学、免疫学、放射学、DME、现代病理技术、分子生物学、电子显微镜、医学计算机、药理实验课、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根据研究方向设中医伤科学、中医骨病学、生物力学、矫形外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等课程,专业课为中医骨伤科学。
韩清民教授
韩清民,男,1963年6月出生,河南新乡市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骨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读于河南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学士、临床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从1986年至今一直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对骨科创伤、颈肩腰腿痛、骨关节病等有较丰富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经验。近年来开展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科研和临床研究,主持省级课题?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型与组织病理学相关性研究?,?关节炎痛定对膝关节骨内高压和血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骨关节炎从筋论治及经筋辨证规律研究?等多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不断探索中医外治机理及中药外用制剂在骨关节炎防治中的作用,主持?骨性关节炎中药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等课题研究,研制出关节炎巴布贴,关节炎软
膏等院内制剂。近年来主要关注膝关节损伤和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骨伤科疾病中医外治机理以及骨伤科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近几年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上的论文有10余篇。
牛维主任医师
牛维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安徽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学士、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从1986年至今一直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长期从事于中西医结合骨关节创伤、骨关节病的临床科研工作。对于复杂骨关节损伤、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下腰椎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和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进修关节、脊柱外科,目前担任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损伤修复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病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兼职。主要研究方向为髋、膝关节疾病,下腰椎疾病防治,特别着眼于退行性骨关节炎的防治研究,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补肾活血法结合理伤手法对骨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绝经后骨关节炎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系统研究了补肾活血法结合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和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的大力资助,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目前指导博士士生2名。硕士生7名。
林一峰主任医师
林一峰,男,籍贯广东省湛江市,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硕士学位,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及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两会副会长、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整脊医学颈肩腰腿痛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项目负责人之一。从事骨伤科专业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骨科临床工作经验和超前的科研创新意识。主要研究方向为脊柱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擅长运用新技术治疗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椎体滑脱、椎管狭窄症及椎管肿瘤病变,精于利用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主要进行从督脉论治脊柱疾病的相关研究,创新性提出?脊柱退行性疾病之病机主要责之于督脉?的学术观点。近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毕业5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主持省部级课题二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
黄宏兴教授
黄宏兴,男,广东省河源市人,1962年5月出生,教授、主任中医师,骨伤科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办公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医疗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老年医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专业骨与关节损伤
临床研究学科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家、科技评审专家、保健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保健专家、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药品审评专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专家组专家,广州市科学技术咨询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骨质疏松研究方向和广东省首批中医名科?骨质疏松病?科学术带头人之一,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课题36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6部。承担多期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大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发明专利1项;并曾获第三届中国药学发展奖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杰出青年学者奖?和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奖?及广东省医学会?先进个人?奖;多次被评为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先进个人?。培养硕士17人,协助指导硕士32人、博士30人。
方坚教授
方坚,男,广东惠来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骨科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推拿按摩专业委员会常委、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监定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市多级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骨伤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及相当的现代医学知识,尤其具有较丰富的教学、临床实践经验,能解决本学科较复杂、疑难病证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在中医药参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肿瘤和骨病(骨质疏松等)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深受病人信赖及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认可和重视。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两项,参与国家科委科研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两项,参与厅局级和校级课题各一项。已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国家级6篇,省级杂志10篇),参与编写著作《新编社会医学》(中医古籍出版社)、《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广东科技出版社),每学年临床教学30学时以上。1999年9月5日至1999年9月25日期间到德国参加髋关节外科学术交流。2000年9月由省中医院派赴新加坡接受医疗管理培训。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现有在读硕士生3名,协助指导硕士生10多名。
蔡桦主任医师
蔡桦,男,广东汕头籍人,1962年10月出生,师从著名骨伤科专家袁浩、刘庆思教授,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关节骨科主任。从事骨伤科医疗工作二十多年,对各种外伤、骨折、脱位、颈肩、腰背痛、关节炎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各类髋关节疾病,近年来致力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研究,特别关注神经系统对骨质疏松症骨折的愈合过程的影响,并开展相应课题的研究。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各一项,并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已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罗毅文主任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