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9 22:14: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 分; 4 分扣完为止。

11. (6 分)参考答案:①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

②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 但他学有所成, 扬名声、显父母,实乃大孝之举,胜过在堂前尽孝;

③黄生仪表不俗, 初具学者风范, 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 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

④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⑤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 作者内心感到惭愧, 同时又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得满分 6 分。意思对即可。

12. (6 分)答案要点:①学习者要端正学习态度;

②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品德;

③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或:要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④学习的内容(高深的道理)就存在于学习者的身边; ⑤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学习者要有谦虚向学之心; ⑥学习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

附录:文言文译文

3 点即可得满分 6 分。意思对即可。

庆历五年,我在洪州送别王安石。 黄生当时十四五岁, 在船上来往穿梭于我和介卿之间,

看上去与别的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黄生思维敏捷而且勤奋好学,

那个时候, 黄生在淮南跟随着王安石,

王安石只说 凡是到王安石

从那个时候起, 黄生的才能渐渐被人们所知道。

府上拜访的人,回去之后,没有不喜欢黄生的为人处事的,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 鞭策并达到某种境界而惊叹不已,

佩服羡慕之至。 黄生的祖父虽年岁已高,

即使黄生远在千里之外,

王安石给黄生的家人寄信, 也屡次称赞夸奖黄生。 在这个时候, 黄生的同乡都为他善于自我

他的母亲虽然寡 却像是从早到晚

居多年, 他们听闻黄生学业精进达到这样的程度, 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一样。

侍奉在他们身边一样。 虽然一年之中, 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 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

为什么呢?如果黄

不仅如此, 这样的欢喜程度大概和黄生从

一旦出门就能师从王安石这样 作为黄生的祖父和母亲, 难道

早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吗。

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 他们一早一晚间能和黄生随意聊天相比还要深。 生在自己的家里, 那么黄生跟别的普通的童子没有什么两样, 的圣贤,并以之为依托和归宿, 听到以后也非常高兴。

然后凭借才能被人们所知道,

不为之高兴欢喜吗?难道这不胜过每天侍奉在他们身边,

我自洪州回来以后, 虽然自己离开了王安石,

打听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

但我内心焦虑, 饮食起居,无时无刻不感

只要是向别人

向奴婢仆人询问尚且如

觉依然在王安石左右。 到了今天已经快三年了。 但我昼夜不停地思念王安石,

即使奴婢仆人我也会更加详细的追问。

此,更不用说向那些品行高洁的缙绅、士大夫询问了。更何况是与王安石朝夕相处,被教导 训诲且赞赏有加的黄生呢?因此我听到黄生回来的消息后, 地希望他能够来探望我。

每天踮起脚尖向远处眺望, 殷切

有一天,黄生终于来了。我远观其仪表,行走的礼度,宾主相见的礼节仪态,的确有一

些像王安石的样子。等到进入屋内,我看其面部表情,听其言谈,他气色和顺声音淳厚,不 像王安石的地方更少了; 黄生学习和遵奉的, 从王安石那里获得的实在是太多了。 他的文字和书法, 又感觉像是出自于王安石之手。

不时检查 黄生都能准

向他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

9

确的说出王安石那些宏远高大的思想。 黄生和我的好友王安石太像了! 我见到黄生, 顾不得

吃饭和睡觉,时刻跟着他。我实在是太开心了,特别害怕他离开我,而且为他来的太晚而深 深地遗憾!黄生啊,难道只是暂时来抚慰我(想见王安石的心)的吗?这个时候,我才明白 王安石的道德品行, 打动人的程度之深, 感化人的速度之快竟然达到如此程度, 他在国家大事上实现自己的志愿,那将会怎么样呢?

拿在淮南跟随王安石的几个人和黄生相比,

所达到的成就将会怎么样呢?通过王安石的教诲, 黄生那样) 自我鞭策达到某种境界,

倘若能够让

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 但是只有黄生是这样,

假如他长久的坚持, 他

(像 在现

那么就可以知道黄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也是卓绝超越众人,

黄生自己所达到的成就, 而想到人们没有

谁不想有所成就,虽然这样,但是有贤能的父辈和兄弟长久以来的德泽,最终却不能够

他们自己心里怎么想呢?我更想到王安石的德行,

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的完备

(崇高) 了,黄生日益精进,唯独我尚不具备王安石德行的

十分之一二, 而且没有一丁点进步, 相比我的少年时候, 不但有所缺失, 而且遗忘的也很多, 我内心是何等的惭愧啊?因为内心感到惭愧,

于是想要重新告诫自己、 砥砺自己。 这样看来

王安石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 黄生自我鞭策从而达到某种境界也不仅仅是对他自己有益处,他们都对我有着极大的帮助,我的喜悦岂不又多了一分吗?朝阳区期末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 11 题。

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

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

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则情理并乱也。

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贱目,崇名而毁实邪?

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圣人知

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

陈,不可诬以曲直; 规矩诚设, 不可罔 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 则真伪易辨矣; 信心而度理,

则是非难明矣。

越人臛蛇以飨秦客, 秦客甘之以为鲤也, 既觉而知其是蛇, 攫喉而呕之, 此为未知味也。

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乃 .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因 .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屈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

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

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今述理者贻之知音, 君子聪达亮于闻前, 明鉴出于意表。 不以名实眩惑, 不为古今易情,

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

(取材于北齐·刘昼《刘子》 )

10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 其识则齐

落霞与孤鹜齐 飞

C. 乃束指而罢

项伯乃 夜驰之沛公军

7.

B . 不可罔 以方圆

士也罔 极

D . 因捧匣而弃之

我欲因 之梦吴越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

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 B. 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 C. 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准则 D. 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

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

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匡正事理有重要意义。

B.第二段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

C.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

D.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 4 分)①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②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

10.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遵循哪两个原则?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6 分)

1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 6 分)

①将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

②《论语》 这句话与本文结尾 “不以名实眩惑” 对“名” 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11

6.(3 分)C

7.(3 分)B 8.(3 分) C

9.( 4 分)参考答案:

①孔子的圣明,与稷、契相比不是不显耀

②现在(如果)凭主观断定微小的重量,就没有人能判断(准确的)重量

【评分参考】每句

2 分。意思对即可。

10.( 6 分)参考答案:

①体察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客观标准。

②排除外在和主观因素的干扰,依据客观标准评价。

【评分参考】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11.(6 分)答案示例:

①孔子说:“君子忧虑的是到死自己的品行都还不能与君子之名相称。”

②二者态度不同。 《论语》 这句话体现君子要看重 “名”,追求自己的品行与名声相符;

本文结尾表达的是不要看重 “名” ,而要看重 “实” ,因为名是外在的, 不一定真实。

【评分参考】① 2 分,② 4 分。言之成理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鉴赏,是用来辨明人情的; 品评,是用来匡正事理的。 鉴赏不公正, 那么人情就会失实;

品评不公平,那么事理就会失真。鉴赏不公正,

(原因)在于轻信耳朵(听到的)放弃眼睛

(看到的);品评不公平,(原因)在于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古今虽然(时代)不同,但推究 考察(的方法)其实是相同的;听到的和看到的确实有差异,但识别辨认(的标准)其实是

一致的。识别辨认(的标准)一致而鉴赏(的结论)不同,

(就)不能说(是)公正的;推

究考察(的方法)相同而评价(的结果)不同,

(就)不能说(是)公平的。公平公正都推

翻了,那么人情事理就都混乱了。

当年鲁哀公追慕(上古时期)稷、契的贤德,却不能觉察到(同时代的)孔丘的圣明;

齐景公仰慕(先祖时期)管仲的谋略,却不了解(同时代的)晏婴的智慧;张伯松羡慕(西

汉时期)董仲舒的博学, (却)忽略了(同时代的)扬子云的才华。孔子的圣明,与稷、契

相比不是不显耀;晏婴的贤德,

与管仲相比并没有减少; 扬子云的才华,与董仲舒相比并不

算差,(虽然)这样但是(他们)不被看重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鲁哀公、齐景公、张伯 松)看重古人轻视今人,珍视远的看不起近的,重视耳朵(听到的)看轻眼睛(看到的)

推崇虚名毁谤实学吗?

看世人的说法,并不是想要崇尚古人轻视现今,看重美名埋没事实,

(原因)在于美丑

混杂,真假难以分辨,放弃(客观)标准来揣度实情,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判断好坏。现 在(如果)凭主观断定微小的重量,就没有人能判断(准确的)重量,

(如果)用秤砣和秤

杆来衡量,那么即使细微的重量也能辨明了。因此圣人明白是非难以明辨,轻重难以判定, 于是制定规范标准,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

(就)不能在重

量上骗人了;木工打直线的墨线确实设定好了,

(就)不能在曲直上骗人了;圆规和尺子确

实设置好了,(就)不能在方圆上骗人了。所以参照规范标准来测量事物,那么真假就容易辨别了;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揣度事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

12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a6dc1nn639nplx1m54t1j03v4ivcy00aq1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