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时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
1.“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 )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变法图强
2.以下为1913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1913年 1920年
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3.[2019·德州]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透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
厂家 689家 1 795家
资本 33亿元 50亿元
工人 27万多人 55万多人
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C.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D.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4.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规定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出现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 ) A.婚姻自主意识 B.崇洋逐新趋向
C.民族风情特征 D.自由平等风尚
5.[原创题] 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不正确的是 ( )
①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 ③ 1901年,废除八股文 ④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6.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 A.思想观念解放 B.大众报业发展 C.铁路交通发达 D.轮船航运繁荣
7.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施行。《国歌法》明确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等。《国歌法》所保护的对象是 A.《英雄交响曲》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游击队之歌》
8.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的对应中,不正确的是 A.鲁迅——《狂人日记》 B.茅盾——《子夜》
C.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齐白石——《愚公移山》 二、辨析改错
9.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11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 ]改正:
( )
( )
(2)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堂的新式教育体制。 [ ]改正:
(3)19世纪70年代,《民报》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 ]改正: (4)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北京创办,它的创办和发展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 ]改正: 三、材料解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学”以其特有的气势涌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学”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维新变法运动,为教育的更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春华《废科举与晚清教育改革》
(1)依据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中学”是什么?指出“维新变法运动,为教育的更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的表现。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与近代文化》
(2)科举制度于何时被宣布废除?材料二反映出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四、活动与探究
11.[原创题]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下列图文资料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社会风尚和经济的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却逐渐走向萎缩并最终破产。 (1)图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
(2)图二反映的政治变革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走了什么样的“救国”道路?与他有同样梦想的“状元实业家”是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们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救国梦想实现了吗?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梦想的前提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