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徐 静#
【摘 要】本文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与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为开展非营利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 【期刊名称】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1)003 【总页数】5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北京市总工会所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北京工人疗养院),在由医疗性疗养院向现代化康复医院战略变革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汇集国内外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相关研究,为非营利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一、非营利组织相关研究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相关研究
19世纪,Alxesi De Tocuqveliie发现美国社会中有一批多元化志愿组织,如教会、社区团体、公民组织等,对建立北美民主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志愿协会对一国的“文化健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关怀公共利益和互助成为一种公民习惯,并使利他主义成为慈善组织制度化实践的基本要素。①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福利国家危机的到来,研究者开始较为集中的探讨国家力量退出后西方福利制度的重构问题,非营利部门作为福利国家中政府行动的替代性工具受到极大重视,学术界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急剧增加。② Burton A.Weibsord认为,非营利部门是专门提供集体类型物品的部门,它是
在政府和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局限性时出现的。③
Henyr B.Hansmann从营利性组织的局限性入手分析了非营利组织的功能需求,认为“非分配约束”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性组织最重要的特征。④ Lester M.Salamon注意到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各自在组织特征上的优势和不足,论证了二者间建立起伙伴关系的必要性,并用六大特征定义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民间性、正规性/组织性、公益性。⑤
Rosenbannm总结美国非营利组织从殖民时代产生开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四种模式:民众互助模式,自清教徒时期至20世纪初;慈善赞助模式,自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人民权力模式,自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竞争与市场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⑥ (二)国内非营利组织相关研究
刘国翰在《非营利部门的界定》一文中指出,当前流行的社会学理论把法人组织分为三个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部门:第一部门是政治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党派组织、法庭、人民代表大会等;第二部门是企业部门,包括单一业主制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第三部门是非营利部门,包括慈善机构、联合会、行业协会、学会等。⑦进一步以部门列举法定义了我国非营利组织,认为非营利组织包括六种类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单位内部的社会团体、特殊社团法人以及以企业法人形式存在的非营利组织。
王名和贾西津借鉴美国税法的规定,认为中国现阶段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五大类:会员制互益型组织,公益型组织,人民团体,转型中的国有事业单位,未登记或转登记的团体。⑧
徐雪梅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公益性、互益性、服务性的非政府、非企业的社会组织。从组织目标来看,非营利组织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从组织提供的产品来看,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从组织运作体制来看,非营利组织是以互利为核心的自治体制;从组织特征来看,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征。⑨ 王颖认为“官民二重性”是中国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实际运作中所呈现的基本特性,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上挂下联”的社会中间层作用。⑩ (三)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研究
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目标具有公益性、多元化和较高的理想性等特点,决定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员工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进入组织,个人与组织之间缺乏责任相关性和直接的经济利益相关性,具有较高的社会使命感,其人力资源道德品质要高于社会整体平均水平。?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第一,由于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更具有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相对不会计较物质和金钱报酬,在对成员的管理和激励过程中,目标激励、人本管理、文化建设及柔性管理更为重要;第二,非营利组织的自愿参与性决定了其成员应具有更高的合作意识、道德自律和奉献精神,对成员的培训不同于一般企业,除技能和岗位培训外,更要侧重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素质的培训;第三,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绩效评价不同于一般组织,非营利组织产出的非量化特征使得其绩效评价过程中更侧重于定性方法的使用,且不一定与物质激励直接挂钩。?
二、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相关研究
(一)国外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相关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