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争相抢答,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答案可谓是“万花筒”。如果老师表扬一句“你真棒!”“你的答案真精彩!”其他学生都摇摇欲试。课堂上总是充满着活跃的气氛。可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慢慢出现了厌学现象,这一方面也源自老师追求标准答案所导致的。每当一场考试结束后,考试卷一发下,老师就要进行试卷分析,学生把老师的标准答案一一记下,重新订正,当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老师总是以标准答案为由,把学生的另类答案挡在门外。为了应付考试,追求高分,教师们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模式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不利于人才培养。考试和作业追求标准答案,会让学生思维僵化、麻木,“怎么答就怎么学”的现象会让教育事业本末倒置。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孩子的求新,求异思维的培养,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地思考,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问题。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把学习的主动力权真正交给学生。
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应答的问题、发表的意见,只要有点道理,老师都给予肯定。即使学生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越出了常规,老师不强行扭转,把关注点放在创新思维培养上,在鼓励的同时拨正学生思维。使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在这样无拘无束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最佳境界,学习进入最佳状态,他们才会想问、敢问、善问,创新的火花被点燃,课堂才能出效果。
激发创新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爱学、乐学,这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铺路石。对学生来说,步入创新大厅的向导往往是某种兴趣和热情。瓦特如果对当时的纽考门蒸汽机热效率低的问题不感兴趣,划时代的高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就不可能与他的名字紧紧相连。许多发明家从小就对一切新鲜事抱有兴趣,对什么事情都想问个“为什么”。正是由于这种创新人格,孕育了许多伟大的创新者。兴趣、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它能引导学生走进探索的大门。
鼓励学生有问题大胆质疑。所谓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发表不
同的意见、观点,是一种怀疑精神。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就是“怀疑一切”,这是对传统习俗和落后观念大胆批判的创新精神。课堂上让学生既尊重知识又不迷信权威;既继承前人的成就,又努力攀登科学更高的峰峦;既相信书本,又不被书本所束缚,善于从书本中找到作者的思想矛盾之处,以激发出创新开拓的火花,从而寻找真理的新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