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导学案(教师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6 21:03: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导学案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身高六尺六,四川江油人,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3、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沅陵县(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4、背景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李白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5、赏析

左迁:眨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徵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自主学习】

1、李白(701年—762年)、字 ,号青莲居士,又号“ ”。是 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 并称为“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与 即“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 》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 》、《 》、《 》、

《 》、《 》、《 》等多首。 答案:太白 “谪仙人” 唐代 浪漫主义 杜牧 小李杜” 大李杜” 《李太白集》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 2、解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合作探究】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答案: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

答案: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答案:“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8、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答案: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9、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

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诗歌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①守空堂。 壮齿②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①块然:孤独貌。②壮齿:壮年。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风”两句以写秋景起笔,写出了秋风寒冷、白露凝霜的景象。 B. “柔条”两句写植物的枝条一日日苍劲,绿叶一天天地渐趋萎黄。 C. “明月”两句写明月从云边露出,“皦皦”突显出月光的明亮皎洁。 D. “披轩”两句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开窗面对前庭,听得雁鸣嗷嗷。 2、从全诗看,“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两句中,“月”这一意象含有愁情,下列诗句中的“月”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C.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D. 我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朱淑真《菩萨蛮》)

3、本诗中“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和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都有“空”字,请分析这两个“空”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特色。屈原在《国殇》里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______,_______。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出了他在陋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了对莲的喜爱,“中通外直,________,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回忆了自己少年时的豪情壮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相同点:二者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感。不同点: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中的“空”是空旷、空荡的意思,更侧重于表达孤独之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更侧重于表达盛年不再、年华老去的感叹。4、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教学反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导学案(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b3ci0lkld03ypi6bk157e16g2f50200ov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