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进化考研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4 2:01: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发展,也包括某一物种

2、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不仅研究进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证据、原因、规律、演说以及生物工程进化与地球的关系等。)

3、自我更新:生物的自我更新世一个具有同化与异化两种作用的新陈代谢过程。 4、熵:是用来表示某个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5、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出现的有序结构。

6、团聚体:20世纪50年代奥巴林曾将白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使原本澄清的液体变得浑浊了,取少许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滴,把它们称为团聚体。

7、进化稳定对策(ESS):是基于最适性理论提出的,用于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对策的一种理论。当种群内所有个体均采取某种对策后,若其他对策者不能入侵该种群,在进化上,此种对策则是稳定的,此即ESS概念。

8、“有产者”原则:是指斗争中资源(食物、领域、配偶)占有者往往处于优势。 9、微观进化: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变化。

10、种群:是随机互交繁殖的个体集合,对于有性繁殖的真核生物而言,同种个体常因地理因素,环境因素的现实,被不同程度地分隔,形成不同程度隔离的个体的几乎。种群是有性繁殖的基本单位。

11、基因频率: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率。 12、适合度:也称适应值,是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

13、选择系数:表示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是表示相对选择强度的数值,一般以s表示。

14、遗传平衡定律:一个群体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群体中各个体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

15、遗传漂变:由于群体太小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 16、突变压: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基因突变频度的大小。

17、物种:是进化的单位,又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是指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生物界统一性中的多样性,连续中的不连续性,不稳定中的相对稳定性。 18、生殖隔离(广义的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机制是指生物防止杂交的生物学上的特性和机理。 19、种群:也叫居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种个体。

20、宏观进化:宏观进化研究的是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物种是宏观进化的基本单位。

21、复式进化:又称为全面进化,这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的综合地、全面地进化过程,其结果是生物体各个主要方面比原有的水平都要高级和复杂。

22、常规绝灭:指在各个时期不断发生的绝灭,它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发生,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

23、选择性剪接:指从一个基因转录出来的RNA前提,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形成不同的成熟mR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

24、基因转换:是两序列通过相互作用,其中一序列被另一序列转变,机制包括同源重组过程中错配修复的不对等,或在DNA缺口修复石,以另一序列的部分区域作为模板进行修复。 25、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组的动态变化和基因的变异,揭示生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规律的学科。 26、分子钟:是利用已知的分子系统学数据和古生物数据建立的表示分子进化变化量与进化时间之间关系的通用曲线。

27、中性突变: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 28、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指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空间。 29、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复合体。

30、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在中等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31、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因素干扰下,通过自调控能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32、表观遗传:是指生物在其核酸序列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某些基因表达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且引致表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能以稳定的状态传给后代。

33、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简言之,是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二形成的一种联系。

34、单一地区起源说: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早期的智人并由他们迁移到世界各地定居,形成现今世界各地的现代人。

35、多地区起源说:亚、非、欧各州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直立人演化而来的,各大人种的形成是当地古人类连续进化,同时又存在一定程度基因交流的结果。

36、超循环组织模式: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复制的单元组织起来的超循环系统

37、内共生起源学说: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质体来源于共生的真细菌,运动器来自共生的螺旋体类的真细菌,它们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近细胞内,与宿主进行长期的共生,而逐步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

38、阶梯式过度模式:包括6个阶梯式步骤。它说明原始细胞的起源是一个由多种原始生物大分子系协同驱动的有序自组织过程,该系统的哥哥主要阶段受内部的动力学稳定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因素的选择。原始细胞的起源是一个由多种原始生物大分子协同驱动的有序自组织过程,该系统的各主要阶段受内部的动力学稳定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因素的选择。

39、化石:化石就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它们生活的遗迹。

二、简答和论述

1、比较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的异同。

相同点: 1) 二者均认为物种是可变的,而是在自然界里,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变异,并且从一种生物类型变为另一种生物类型。

2)二者均主张生物的进化史渐进的。 不同点: 1) 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主张物种演变和共同起源,他认为地球上现今生存的物种都是曾经生存的物种的后代, 溯源于共同的祖先。共同起源是生物进化一元论的观点,而拉马克则是认为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各系统或群体生物 并不起源于共同祖先,是典型的生物进化多元论的观点。 2)二者对适应起源看法比不同。按照拉马克看法,用进废退或获得性遗传是一步适应,也称直接适应,即变异是定向的, “变 异=适应” 。按照达尔文的看法,适应是两步适应,也

称间接适应,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的选择, 即变异是不定项的, “变异≠适应” 。 3)拉马克学说是在同灾变论的斗争中创立的,达尔文学说是在同神创论的斗争中创立的。 2、简述生命的本质。

生命就其本质而言也是物质的,它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其化学组成上有其同一性,在结构上表现了高度的有序性,在功能上具有复杂性。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控和自我突变。所以,生命实际上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的,以及向多方向发生突变并可复制自身的多分子体系。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不断地从环境吸取负熵,用以克服自身还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3、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特点是什么?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自我突变

1)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是生物体新陈代谢作用自我完成的动力源泉。同化作用于异化作用就是对立的相反过程,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首先表现为相互依存,即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提供了能量。其次,表现为互相转化,即同化作用使外界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而异化作用使自身物质转化为外界物质,循环往复,使生物自身的有序性得到维持。第三表现为相互渗透,即在合成作用中包含了分解作用,在分解作用中又有合成作用的存在。

2)还表现在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调节的特殊联系上。这种联系,首先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环境调节,主动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主动性和选择性。其次,这种联系也是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学说的合理性表现在那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合理性: 1)在膜形态结构上,线粒体和细菌相似,叶绿体和蓝藻相似。在化学组成上,内外膜不一致,线粒体外膜与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而线粒体的内膜与原核细胞的质膜相似。 2)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它们像细菌一样,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这些特征具有曾是独立生存的生物性质。它们所含的DNA均为裸露的环状分子。 3)线粒体、叶绿体的核糖体在大小和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反应性质上与原核生物相似。 4)现今的生物中,有些真核细胞中存在有共生现象。

5)分子进化方面的证据,根据16SrRNA序列比较分析,红藻的叶绿体毫无疑问是从蓝藻来的。

6)同工酶与代谢途径研究的证据也支持内共生学说。 不足:

1)只重视形态学方面而忽视细胞生理和生化特征。2)不能很好的解释细胞核的起源。 5、为什么说真核细胞更可能起源于古细菌? 5

因为研究发现古细菌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特征与真核生物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古细菌的细胞壁不含真细菌细胞壁的成分(胞壁酸),与真核细胞一样不受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影响;真细菌的起始性甲硫氨酰tRNA需甲酰化,而古细菌与真核生物的都没有甲酰化;古细菌可利用真核生物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古细菌与真核生物的肽链延长因子对白喉毒素均有反应;古细菌的5S rRNA与真核生物的较相似,真细菌的5S rRNA则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较相似;古细菌的核糖体蛋白与真核生物的相似;古细菌对作用于核糖体的抗生素的反应与真核生物的一致;古细菌的RNA聚合酶与真核生物的相似(亚基组成,对抗生素和药物的反应)。(具体请参照课本P61表3-1)

6、化石按照保存的特点可分为哪几类?决定化石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化石按照保存:

1)遗体化石 2)模铸化石 3)遗物化石 4)遗迹化石 决定化石形成的因素:1)生物死亡种群的大小 2)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 3)生物尸体被掩埋的速度 4)掩埋的环境

5)化石的程度和速度 7、简述马的进化史

1)始新世的始新马,也称始马,前肢4趾,后肢3趾;臼齿低尖型,6个尖,低冠。 2)渐新世至中新世的渐新马,也称中马,前肢3趾尚有第5趾的遗迹,后肢3趾;臼齿脊牙型,低冠。 3)中新世晚期的中新马,也称买内马,前后肢都是3趾,中趾着地;臼齿脊牙型,高冠,齿面加大。

4)上新世的上新马,结构与现代马相似。前后肢都只有中趾显露,第2、4趾完全丧失了它们祖先的功能,只剩下枝状的痕迹。牙齿也更为进化 5)真马是通过家养驯化逐渐形成了各种马的品种。 (1)体型增高、变大;

(2)趾数减少。中趾加强,侧趾退化;

(3)臼齿由低冠变为高冠,齿面加大,齿面构造复杂化。 8、简述利他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及其进化机制。(P120)

利他行为对行为表达着和行为接受者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利他行为在给行为表达者带来眼前不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亲缘选择的好处,即帮助传递自身基因的好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内在适合度。利他行为给行为接受者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其提高了适合度(存活能力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进化机制:亲缘选择和互惠性利他选择。 9、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1)功能的强化:功能的强化按结构水平,分为两种,即细胞与组织的功能强化和器官的动能强化。

2)功能的扩大:功能扩大是指结构功能范围的扩大。

3)功能的更替:功能的更替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原先次要的功能逐渐转化为主要的功能,随着功能更替,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10、 如何理解自然选择在微观进化中的作用

(一)自然选择可理解为随机变异的非随机淘汰与保存,变异提供选择的材料,变异的随机性是选择的前提,选择作用于表型,如果突变不影响表型,不影响适合度,则选择不会发生。 (二)自然选择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是通过有性生殖的种群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个体如果产生了有利于生存的可遗传的变异,那么决定这种变异的基因必然在种群里逐渐扩散,逐渐取代原有基因,才能形成新生物类型 11、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物种的形成一般是通过隔离实现的,因为只有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中断,防止因基因交流而将彼此间的差异淹没,保证群体向各自方向发展,使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另一方面,生物学上差异造成的隔离,也是随着物种的形成而获得的。以美洲棉尾兔分布为例,在美国东部棉尾兔有8个种,而在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个种,说明在多山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如蚊子中至少有6个物种之间的隔离属于生态隔离,一些种生活在盐水中,另一些生活在活水中,还有一些生活在静水中。 12、为什么说环境的不稳定性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因为生存环境具变化性和异质性。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物的适应进化,环境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导致生物的分异(性状分歧),分异的结果是不同类型的生物,即物种的形成。所以说环境的不稳定性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12、举例说明特化式进化的主要类型。 (1)分歧(divergence , 趋异)由一个祖先物种适应于不同的环境,向着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发展的进化过程。北极熊是从棕熊发展而来的 (2)辐射(radiation)由一个祖先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物种,以适应不同环境或生态位,从而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进化系统 。哺乳类在历史上发生的三次适应辐射,最后一次发生在新生代,从原始的食虫类分化出包括灵长类在内的胎盘哺乳类。

(3)趋同(convergence) 指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的选择压力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环境条件,这种现象称为趋同。化石爬行类中的翼龙很像哺乳类的蝙蝠,这就是生物进化中的趋同作用

(4)平行(parallelism) 指源于一个共同祖先,但后来适应不同条件产生分歧,之后又遇到了相同的条件,产生了对相似环境的相同适应。澳大利亚的鹅袋类与大陆的真兽类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是非常相似的,从一个共同祖先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条件中,进行了平行进化

13、试述渐变型式与间断平衡型式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以时间和表型改变量来描述物种进化的宏观进化型式。 不同点:

(1)在线系上,渐变型认为新种主要是通过线系进化产生,而间断平衡型式认为新种主要通过线系分支产生,古生物学中的“时间种”是不存在的。

(2)渐变型认为新种的产生是一个缓慢、渐变、匀速的过程,而间断平衡型式认为新种的产生是跳跃式、快速地形成。

(3)渐变型强调进化的连续性和缓慢性,而间断平衡式认为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作用。 (4)渐变型认为适应进化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线系进化,而间断平衡型式认为适应进化只能发生在种形成过程中。

14、染色体的进化有什么方式和途径? 1) 染色体数目进化

① 基本染色体组整倍的增减,形成整倍体。

② 染色体组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减,使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不成基数的完整倍数,导致非整倍体的产生。

2) 染色体结构进化 ① 缺失 ② 重复 ③ 倒位 ④ 易位

3) 染色体功能进化

随着有性生殖在进化中的出现,在很多生物的性别决定上就产生了染色体功能的分化,即产生了与性别有关的性染色体和与性别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是逐渐从一对原始的同源染色体分化而来。

15、基因家族的进化有什么特点和机制?

基因家族中各个成员之间存在着“致同简化”,即一个基因家族的成员通过遗传上的相互作用,使得所有成员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进化。 致同简化的机制主要有不等交换和基因转化。

搜索更多关于: 进化考研资料 的文档
进化考研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b4g25xp4p0vngl59em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