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填空:
1、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
1、广播评论的特点:(便于口说耳听)、(具有政论性)。 2、广播评论是广播电台的(政治旗帜)。
3、广播评论的主要特点:(短小精悍)、(浅显明快)、(平易近人)、(上口动听)。
3、广播评论同其他广播体裁一样,可以同时拥有两种声音符号:(论述语言)和(音响)。
1、电视传播的方式:(双符号)、(双通道)、(双线传播)。
2、电视评论的本质属性是(电视传播方式)和(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的紧密结合。
二、名词解释:
1、杂文: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还具有政论的性质。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1、广播评论:从体裁的角度看,广播评论是按照广播的传播特点,以便于口说耳听的方式撰写、制作和播出的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广播新闻体裁。 2、政论性:是指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度,阐述对于新闻事件和现实问题的见解,籍以指导社会实践、引导社会舆论。 3、“省意”:就是精练内容,剔除一切无关紧要的东西,集中讲非讲不可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整体上长话短说,而在关节点上充分展开、过细分析,让听众一听就能理解其实质,明白其所以然。
4、广播谈话:作为广播评论的一种形式,广播谈话是说、听双方平等的谈话体评论。谈话体是它的母体,说、听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则是它的体质属性。二者结合,赋予了这种形式以吸引听众的特殊魅力。
5、“类交流”:是广播谈话的灵魂。而广播谈话是说、听双方不在同一场合,这种空间距离使双方无法进行即时的直接交流,而只能由说话的一方借助某种中介,创造类似双方交流、交流的语言环境。其中的交流感,不同于日常交谈中的直接交流,称为“类交流”。
6、口头评论:专指由评论撰稿人自己播讲的评论形式。就传播方式说,广播评论其实都可以称为口头评论。我国的广播评论长期由播音员播诵;为同这种
播出方式相区别,人们把由评论撰稿人自己播讲的评论称为“口头评论”。 7、录音评论:以音响为表现内容的必要材料或手段的广播评论形式。运用音响,是录音评论同其他广播评论形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凡是运用录音材料的其他评论形式,也都可以称为录音评论。所以,录音评论既是具体的评论形式,也是运用音响材料的各种广播评论的总称。
8、论述语言:为了与其他广播体裁的语言相区别,我们把广播评论中的同音响相对应的语言,称为论述语言,并把它定义为评论主体用来表达内容的所有话语。
1、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
2、口播评论:专指由播报者出图像、主要以口语表达内容的评论,是同录像评论相对应的一类电视评论的总称。
3、录像评论:指同时运用画面、声音和屏幕文字表现内容的电视评论,又称“图像评论”。
4、电视述评: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体现缘事立论、因事说理和既述又评、述评结合基本特点的录像评论形式。
三、简答:
一、杂文的证论因素和文艺因素?
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 二、杂文的内容、风格、形式的特点?
1、文艺性的政论:杂文既包含政论的因素,又包含文艺的因素。 2、强烈的战斗性
(1)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2)爱憎分明的态度。 3、生动泼辣
(1)逻辑性和形象性的统一;(2)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4、简洁精粹
(1)言之有物,画龙点睛;(2)简短而有骨力。 三、杂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1)在广阔的领域严格选材。深刻挖掘主题,思想要深刻
(2)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着眼于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倾向 2、形象说理,巧喻善比
(1)借助形象说理。选择典型、鲜明的形象 (2)巧喻善比。由实见虚,由此及彼 3、突出重点,全面分析
(1)着眼重点,想到全局。既不能面面俱到,又要避免片面性 (2)实事求是,辩证分析。既切中时弊,又讲究分寸 4、主题严肃,笔法灵活
(1)严肃而深刻的主题,灵活而幽默的论述 (2)杂文的形象性、知识性、趣味性 1、广播评论发展到现在的整体状态?
一是开始成为新闻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未达到不可或缺的程度,没有形成健全、严密的评论体制;
二是开始注意适应广播的传播特点,但没有完全摆脱报刊评论表达方式的束缚; 三是初步形成某些表现特点,但远未完善、成熟;
四是开始重视对个性特征的探索,但还不完全自觉,多数仍停留在经验的层次。 2、广播的传播优势和劣势?
广播运用由电波传送的声音符号表达内容。
优势: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音响。与文字相比较,在日常交流中运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直接拆诸口说耳听,更为方便、快捷,几乎不受接受者的文化程度的限制,可以拥有更多的听众。
劣势:声音也同样存在不如文字的弱点或劣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只能即时听知;不易保存,多次转述容易“走样”,甚至截然相反;听的人不拥有选择权,不易把握重点,因而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3、听众的接收状态?
一是由于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听众的绝对量大;
二是按接受能力划分的层次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了文盲、半文盲两个受众群体;
三是整体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报纸的读者; 四是多数听众处于半接收状态;
五是在同一时间里一般只能选择一种媒介,不像读者那样可以同时翻阅几份报纸。
4、广播评论论政性特点的两重性指的是什么?
政论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之一,以说理为基本表现手段。任何说理都
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都必须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方法,也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扩大作品容量、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也可能给受众带来理解的困难。因此,政论性的广播评论中具有容量大、内蕴丰富和浓缩度高、不易理解的两重性。 5、广播评论个性发展的方向?
从广播的传播特点和听众状况出发,丰富和完美广播评论个性特点,使它能够在广播的传播条件下,尤其是在稍纵即逝、不易保存、不能微观选择的不利条件下,让平均接受能力较低的听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如果背离这个方向,那么广播评论在个性发展方面的任何努力,不仅都可能落空,甚至还可能陷于南其辕而北其辙的境地。
6、如何使广播评论显然明快?
(1)运用听众熟悉的事实和其他材料证明和说明论点,丰富论述的血肉,为听众创造经由具体、形象理解概括、抽象内容的条件;
(2)调动各种表现方法,如解释、举例、比喻等,为简单明白地说理服务; (3)表达简洁明了,包括叙事有条不紊,说理脉络清晰,论断直截了当。 7、在平易近人方面的要求,广播评论与其他新闻体裁的不同点是什么? (1)以平等的态度说理。毛泽东曾经指出“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体现在广播评论中,就是善于以商量的口吻、交换意见和方式说理;把说理的重点放在启发思考上头,而不是把结论生硬地塞给听众;相信群众的识别力,防止注入式的说教。 (2)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说理。有两种基本的处理方式:一是捕捉并突出多数听众的共同关心点。二是从与论题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 (3)带着感情说理。这里说的感情,包括对于事物和听众的情感。带着感情说理,就是或者与听众共爱憎、同哀乐,或者以自己对于事物的喜怒好恶感染听众,把两种情感统一于说理过程中。广播评论中的情感,往往融注在议论和叙事之中,通过语词、声调、节奏等表现出来。 8、广播谈话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要有说的人和听的人,否则谈话就不可能进行。
二、说的人和听的人之间要形成某种确定的关系,关系不明确,谈话的内容和方式不适合说、听双方的身份,谈话就难以得当、得体。 9、广播谈话的实质?
对于广播谈话来说,谈话方式只是它的外在形式,而其实质则在于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和口吻面向听众说理论事。 10、口头评论的表现优势?
(1)以个人的名义阐述对事物的看法,便于处理某些以本台名义不容易处理好的话题,也有利于缩短评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2)撰稿人自己播讲,有利于把文字表达方式与口语表达方式统一起来,促使广播评论的文风不断改善;
(3)促进播讲风格多样化,使评论更加适应听众的听知习惯。 11、口头评论的应用范围?
口头评论尽管拥有多方面的表现优势,终究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可能取代其形式,包括以本台名义发表、由播音员播诵的评论。 12、口头评论与广播谈话的联系和区别?
这两种评论形式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它们既不相互排斥,也不能直接等同起来。
口头评论是按播出方式划分的评论类型,它的基本标志是撰稿人以个人的名义发表意见;他完全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文体,包括运用谈话体。 广播谈话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只要体现文体特征、形成“类交流”,由撰稿人还是由播音员播讲,其实都无不可,都不失为广播谈话。那么,是不是可以把二者统一起来、合二为一呢?能够统一起来,集二者的长处于一身当然好,但需要一定条件,比如评论本身具有谈话体的基本特征,评论作者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话题本身适合以个人的名义来阐述。这里重要的是条件,而不是愿望,丝毫勉强不得。 13、口头评论的发展前景
(1)口头评论本身的表现优势,说明它是一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的评论形式; (2)广播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求广播评论在内容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也要求它在播出方式上适应听众变化着的接收习惯,尽可能缩短与听众的距离。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说口头评论走向繁荣,将是广播评论发展的必然趋势。至于口头评论能否真正走向繁荣,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头评论队伍的建设。 14、制作录音评论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1)根据证明和说明论点的需要,精心选择、剪裁音响,使之成为整个论述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严格划清论点与论据的界限,防止把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看的录音讲话,与表达评论主体对于事物看法的论点混起来;
(3)恰当处理音响与论述语言的关系,既保持论据的完整性,又使它与论点榫卯相应。
15、论述语言的主导作用? (1)表达论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