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7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7.1复习笔记一、价值观1.内涵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具体而言,价值观总是奠基于人的历史需要,体现了人的理想,蕴含着一般的评价标准,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的文化演进过程。2.作用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在文化创造、社会生活和个体行为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价值观的向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或对象化。(2)从社会的运行到个体的行为,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价值观的内在制约,因此可以说,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3.价值原则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价值原则凝聚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1.形成1/15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取得了自觉的形成。2.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学派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1)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天”是广义的自然,“人”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便构成一种价值关系,而天人之辨则成为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①儒家a.从群体和个体确认人文价值第一,自然是一种前文明的状态,人应当通过自然的人文化达到文明的境界。作为文化的创造者,人不能倒退到自然状态,而只能在文化的基础上彼此结成一种社会的联系(群)。第二,强调个体应当由自然的天性提升为人化的德性。自然首先以天性的形式存在,而自然的人化则意味着化天性为德性。b.倡导“仁”的基本价值原则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仁”的观念,从价值观上看,它基本的规定则是“爱人”,体现出一种朴素的人道原则。儒家强调的“仁”,是以教悌为本,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c.天性和德行的关系在天性和德行的问题上,孟子一派强调德性是天性的内容,荀子一派强调德性是天性的改造。2/15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d.肯定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权能在天命关系问题上,儒家肯定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权能,认为行为取决于自我的选择,但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人的活动就要受到天命的限制。②墨家在天人关系上,墨家的看法与儒家存在不少差异,但也有相近的地方。a.区分自然的状态和人为的状态认为人通过人类特有的活动,超越了自然状态中的动物,从而建立起文明的社会生活,这里内在地蕴含着化自然为人文的要求。b.主张“兼爱”、“仁”提出若天下人兼相爱,就可以消弭纷争,彼此相亲。“兼爱”观念也体现出人道原则。墨家的“兼爱”超越了宗法关系,具有更普遍的内涵。c.强调主体的力量提出“非命论”,认为命是一种虚幻的超验之物,它往往使人放弃自身的努力,导致社会的惰性。③道家a.否定自然的人化过程道家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有其内在的价值,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人化的过程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态。b.消极看待文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演进,从技艺到道德规范等各种人文现象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但按道家之见,文明社会带来的并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祸乱和灾难。c.强调对天性的顺导3/15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在天性和德行的问题上,道家强调天性的顺导,认为自然的天性体现了人的本真状态,人为的塑造抑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并使人失去了本真的状态。d.将“无为”看作主体在世的原则“无为”既是对违逆自然的否定,又意味着接受既成的境遇,它与改造对象和改造自我的积极努力形成对立的两极。从接受既成境遇的前提出发,道家提出了“安命”的观念。(2)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天人之辨主要在主体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上展开了传统的价值观念,由天人之际转向社会本身,便涉及到了群己关系。①儒家儒家是最早对群己关系作自觉反省的学派之一。a.儒家的“群己观”第一,提出“为己”和“成己”儒家认为每一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因此提出“为己”和“成己”。“为己”与“为人”相对,指自我的完善,其目标在于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即“成己”。作为主体,自我不仅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且蕴含着完成和完善自我的能力。第二,强调“成人”和“成己”在儒家看来,自我的完善并不具有排他的性质,相反,根据人道的原则,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成己”与“成人”的联系,意味着使个体超越自身而指向群体的认同。b.对儒家“群己观”的评价群体认同的更深刻的意蕴,是一种责任意识,它对拒斥自我中心主义、强化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成人安己”带来的“和”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4/15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刻的影响。②道家相对于儒家,道家对个体予以了更多的关注。a.道家的“群己观”第一,注重个性的生命道家认为,个体之为贵并不在于其有完美的德性,而在于他是一独特的生命主体,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主要就是保身全生。第二,崇尚独特的个性除了生命存在之外,自我还具有独特的个性。道家对以仁义易其性的反对,和对逍遥的追求,实际上已包含着崇尚个性的价值取向。b.对道家“群己观”的评价道家对个体的重视有利有弊,这种观点的优点和缺陷都很明显。第一,儒家过分强化群体认同,容易忽视个体原则,并导致自我的普泛化。道家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和独特个性,有助于抑制这种趋向。第二,由于过分强调自我认同,道家又多少弱化了群体认同。他们强调保身全生,一方面肯定了个体的生命价值,但另一方面对个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却不免有所忽视。③墨家儒道两家在群己关系上各有侧重,墨家强化了儒家的群体原则。a.“兼爱”思想蕴含群体原则墨家提出“兼爱”的原则,从天人关系看,它体现的是一种人道的精神;就群己关系而言,它又渗入了一种群体认同的要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墨家的基本主张。b.提出“尚同”学说5/15
相关推荐: